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孝道(78句)

时间2023-07-11发布admin

孝道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道)。

2、孝道的逻辑:我生你养你,所以你就得听我的。你要是不听我的,就是在伤害我,我就会让你看到我有多受伤,让你产生愧疚,从而不得不顺从我。你要是还不顺从我,你就对不起我。而且,大家都会觉得你是逆子,你大逆不道。

3、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4、孝,作为现代家庭伦理的根本性理念,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都是对孝这个行为以及发出者的要求都是没有变化的,而且因为现代的社会更多的原因最终会导致孝文化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而在历史的条件下,孝文化的内涵和传承都已经寄托于传统涵义之外了,这一定是会出现新发展和新变化的!

5、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6、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担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8、他根据“孝”的小篆字形,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角的形体,与“子”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老”与“子”合起就是“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密不可分。

9、对待父母,请多一点耐心,请多一点爱,多一点理解。

10、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11、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12、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13、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

14、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对父母没了耐心,父母唠叨了几句,就觉得烦了。

15、儿子不情愿抬头,皱眉到:“爸,我不是跟您说过了,是一只麻雀。”

16、  刚刚何教授也说到,说他回家乡时听说,有一个人有五个儿子,那房子都建得很好,但是都不愿意跟父母同住,而是让他们住在生产队的保管房里面。这些其实往往都是跟从小的教育失误有关系。可见,如果我们采用物质奖励教育儿女的这种方法,是在培养动物面对物质享受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培养人的孝心,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活在功利主义的算术的生活方式里面,过着烦恼不幸的生活。

1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18、所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提倡“安亲”。“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犯刑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19、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0、相反“德有伤,贻亲羞。”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出伤风败俗的事,不仅让父母担心,还会让他们羞愧难当,是大不孝。

21、四季更换的衣服要为父母及时准备好,款式、颜色、价格都要买适合老人品味的,老人若是不愿穿,就是不适合。

22、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23、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

24、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为什么父母可以起的那么早,他们不累吗?

25、  孟宗, 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至司空。 尝粪忧心

26、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27、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28、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29、“曾经我很讨厌母亲在买菜时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样子,讨厌妈妈和别人吵架,讨厌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的样子。

30、《孝经》“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该诸侯之孝也。”从这里可见:孝并非仅仅是指平民百姓,上至天子、诸侯,皆以孝律制。

31、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当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32、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33、翻了一会儿,父亲把小本子递给儿子,指着其中一段,道:“念。”

34、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不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更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

36、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37、  有人在网上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有一次到公园玩,然后就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得很开心,母亲就跟孩子说:“宝贝,时间到了,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小孩子就是不肯回去,妈妈就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块巧克力,然后对着小孩面前晃了一下,那孩子的眼睛就盯着妈妈手上的巧克力慢慢地站起来了。妈妈就说:“宝贝,想不想吃巧克力?”那小孩子说:“想呀。”妈妈就说:“如果想吃,你就跟我回家。”然后这个小孩子就乖乖地,像小动物一样跟着妈妈,由妈妈牵着手回家去了。

38、◎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传统文化育天下"此名学习到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等幸福指数,平台所有一切内容皆由爱神新月老师编辑整理,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习共进步吧!

39、“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就算我们付出全部去孝顺父母,也难以回报。

40、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41、  我们无权决定生命的长短,但是有权选择是幸福、快乐地活着,还是烦恼不幸的活着。活着的方式有四种:也就是算术的生活方式、技术的生活方式、艺术的生活方式和至善的生活方式。

42、不仅如此,父母还要为初生的孩子擦屎把尿,不嫌累、不嫌脏,孩儿哭一声,赶紧察言观色,是冷、是热、还是病了,马上抱在怀中,不转眼珠地看,生怕小孩受委屈。

43、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就要孝敬他们。这样想其实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不是在智慧层面,是用分别妄心计较出来的,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孝是无条件的,是与天性相应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佛家称之为心性,儒家称之为道,一切圣人的教诲都是自然地从心性之中流露出来,所以教人的都是成圣成贤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做圣人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所以可见,孝道文化的教育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在智慧层面,好像学佛法一样,我们真正能够开启本性的智慧那是真正地学到了佛法,否则的话,你只是学到了佛法的知识,学到了佛法的表相,不是真正的佛法。可见,孝道文化不是重在知,而是重在行,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过程。

44、儒家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尊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

45、父亲示意儿子不必跟随,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来,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这时麻雀已经飞走了。

46、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47、儿子终于被惹恼了,愤怒的朝父亲嚷道:“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

48、麻雀飞起,落在不远处的草地,父亲欠身又问:“那是什么。”

49、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50、有句话说的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51、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2、孝道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很多父母之所以用孝道绑架子女,往往是因为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子女看作他们的工具、财产、附庸,而不是和他们一样独立平等的人。由于许多人有重男轻女思想,于是这一点在女性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比如父母利用女儿出嫁得到钱。

53、  古人说:“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之本源也。”水有源头,树木有根本,这样才能够源远流长,如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很快就会枯竭,就会灭亡。同样的,血脉家族的遗传传承和灵性家族的智慧传承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活水,恭敬血脉家族的遗传传承是孝道,恭敬灵性家族智慧传承是师道。违背孝道和师道是最严重的罪行,因为他的天性完全迷失了,完全背离了,所以佛家称之为五逆罪,佛家的五逆罪之中,杀父杀母是违背孝道,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违背师道。五逆罪是最深重的迷昧愚痴的状态,要转迷成悟就要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起。

54、这里的“孝”不光是指孝亲,而是有着广义的内涵。《孝经》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55、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56、《礼记》有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57、孝道绞杀子女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抹杀子女的自主选择权,并且,常常打着“我是为你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最常见的,如逼婚、反婚,拆散姻缘。

58、小时候就会不止一次的在心里默默的发誓,长大后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好,让他们衣食无忧,不用再为生活受劳累,所以孝养父母的心早就有了。

59、试着让自己慢下来,等一等跟不上脚步的父母。

60、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61、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62、 意思是,孝道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进而忠于君主,但终究是要成就你自己。你如果能扬名于后世,父母也会因此获得荣耀,这才是最重要的孝。

63、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64、  教育的根本就是先学做人的智慧,再学做事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是先从顺应天性的孝道文化学起,先从孝顺最亲近的父母做起。《弟子规》就是围绕《论语·学而篇》里面孔子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围绕这么一段话展开来讲做人的规矩。

65、宁静午后,垂垂老矣的父亲和风华正茂的儿子坐在宅院,一只麻雀落到草丛中。

66、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67、在奉养父母衣食住行的时候一定要诚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只是一种义务,还不算孝。“孝”是真心诚意的付出,是尽自己的本分,让父母放心,不给父母添麻烦,才算真正的孝。

68、古人有句话说“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孝道讲究的是心,而不是事,如果把给予父母的生活条件是否优越,作为判定是否孝顺的标准,那穷人的家子弟就永远没有孝子了。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自古是寒门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越是贫穷的人家,越容易出现孝子贤孙;越是那些富贵人家,越容易出现违逆父母的不肖子孙。

69、生产时,母亲痛得撕心裂肺,闯的是“生死关”。儿女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70、孝做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1、“敬亲”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72、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73、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74、  因为我们知道了,孝顺父母是自己的七重身心完全地与父母的七重身心融为一体,后面的直觉体、光明体、空性体,其实就是真心。真心的体相用是空、明、觉。真心的体是空(空性体),真心的相是光明(光明体),真心的用是觉察(直觉体)——能够从一切的已知之中解脱出来的这种不间断的觉察力就是真心的妙用。因此我们真正能够相信所孝顺的父母就是本觉,就是实相般若,就是性德。

75、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仁孝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担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76、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77、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