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76句)

时间2024-05-27发布admin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2、“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人们追求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第三届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一等奖论文获得者(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我小时侯学的也是这些,到现在也认为它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有人说它是诟病,是对自由,和自我意识的挷架。因此,这使我想起了,当年毛主席在井冈山,就是针对某些组织和个别人,存在着自由主义,以我为中心,不服从领导的现象,才及时的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切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5、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6、这揭示了为什么我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听觉上给人的直观情感体验总是“平和恬淡”的。同时,“中和”的音乐观还体现在创作者的创作手法上,“曲与词和,声与情和,音与调和”是贯穿于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核心。

7、儒家思想又被称为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8、张美林,《儒家音乐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卷,86-90页

9、因此,向全世界传播好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历史任务。

10、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又是伟大的历史学家,由孔子作《春秋》所开创的史书义例,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儒家认为,史学著述应当纲纪天人,推明大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谭水清,《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思想文化的中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卷,14-16页

12、国家政治要安定,要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必须首先重视教育;社会风俗要改善,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样要重视教育。中国古代典籍中蕴涵了大量的教育资料,儒家典籍如《论语》《孟子》《荀子》等也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论述,《礼记》的《学记》《大学》《荀子》的《劝学》篇等更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我国私学的开创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他的教育学说,对儒家教育思想起了奠基作用。

13、我国目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建设,在近几年的四化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国内出现了贪污贿赂、倒卖诈骗、一切向钱、假公济私、见利忘义等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辩那些精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益的,应该把它们继承发扬下来。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能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14、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5、分枝繁多,略捋一束,从儒学大家,孔圣人说起吧!孔老子一生穷困潦倒,疲马凋车,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那种积极入世,总想把心中那份美好付之于世的坚韧与执着,着实令人叹服!把天之大,地之厚的思想精华,文化底蕴融入自已的内心世界。克己复礼,仁爱忠孝,开课讲学,因材施教,培植文化。为后世的治国教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思想根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6、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17、真正将儒家思想推行的时代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之前的先秦时代虽然有孔在不断的游说恢复礼治,但没有成功,因为单纯的礼治已经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了。孔子宣扬的个人修养而言,调强“仁”,孟子强调义。所以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只能在民间产生一定影响力。需家思想对个人的修为。总体的范畴包括:仁、义、礼、智、信

18、本文并非严格的哲学写作,即并非以概念的辨析展开全文,但正是这种特征,使本文在美学研究中脱颖而出。而如果还希望更合乎学术要求,可以在概念的辨析、儒学学术史的叙述方面做到更加精确;结合更多的相关著作或论文进行讨论,或在开头处以精简的综述形式引入;同时选择更小的主题和切入口,使研究更为深入。

19、这种影响也可以从史书编纂及史学理论两个方面来看。《史记》就深受儒学的影响。

20、春秋以前,是礼法并用,僭越礼制的行为也被视为违法,若是诸侯僭礼,"霸主"可以代天子行使征伐权。这就犹如混沌初开,法律与礼制的边界并不明显。

21、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就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举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22、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23、 “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荀子在《乐论》中写了音乐当时服务于宫廷之“礼”的场景——奏乐的乐工乐师快速来到,奏乐,再退下,按照次序和规定,演奏指定的曲目。相比西方乐器,中国乐器多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使“礼乐”仪式得以方便地进行。

24、范丹珩,《儒家“中和”音乐观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戏曲艺术》,2003年01卷,90-93页

25、最后,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20世纪30—40年代的儒家思想家都致力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融合,今后的儒家思想发展也必如此。

26、儒家创始人孔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以及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自然地获得了这样的地位。所以如何对待孔子,是一个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习总书记的曲阜讲话高瞻远瞩、立场鲜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7、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传统文化只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础上如何建构起适应人民需要的现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体系,发展政治文明、持续经济增长、健全法制生活,繁荣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创造性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28、但是,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对欧洲艺术的深远影响一样,历史可证,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声的因素、一种潜在的意识,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艺术的发展。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深远,因而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形态、机理、功效、演变上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儒家传统的影响。

29、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30、时至今曰,对我们创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仍不乏积极的教育意义。

31、王博,《论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通俗歌曲》,2017年01卷,165页

32、第加强高素质对外文化传播专门人才培养。世界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外语是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支撑。利用对象地区和国家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效性的必需。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也不仅要着眼于传统的英美国家,更要充分重视非通用语种国家和地区。这需要我们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外语基础、兼通中西文化的国际化人才。特别是要加强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提供坚实支撑。

33、李雪聪同学《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一文将儒家文献的分析与丰富的乐理知识相结合,内容详实,十分具有创新性。

3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5、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6、反对单纯追求文学形式的以辞为工”,反对文风上的华丽雕琢,而十分注重思想内容。当然,儒家的崇性抑情、重道轻文的文学思想,也给文学的自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37、汉武帝时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就适合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这倒是跟法家一样。但法家的维护不讲道理,其手段则无非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法家称之为势、术、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家之治为刑治。结果怎么样呢?秦帝国二世而亡。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

38、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39、桑东辉,《的音乐伦理思想体系探赜》,《道德与文明》,2021年02卷,75-80页

40、中国传统音乐在严格定义下,是采用中华民族固有方法、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但我国流行音乐作为当今对我国人民影响最大的音乐群体,在现今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音乐带来复杂影响的情况下,更值得我们从儒家的音乐观上对其进行反思。近年来,华夏文化自信在国民心中升起,我国当代音乐人也纷纷开始在流行音乐中注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作为音乐创作者,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国传统音乐,了解它温柔的特性,和它重视国家风景、疆土山河、绘画意境表现的精神内核呢?

41、道教对中国古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本身也创造了许多神仙故事,这些为我国文学中的神话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是游仙诗和山水诗,而其中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游仙诗。

42、古代道教盛行的炼丹术,就给了古代科学方面的研究很大的帮助。炼丹术从客观上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且当时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43、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44、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球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也可以为当今全球治理提供有益启示。

45、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46、 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

47、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儒家思想重新迸发出无尽的生机活力,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之所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使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步伐,尽管儒家思想中有一些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或格格不入的思想存在,但结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任然可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中成为一面旗帜,从而引导一种优秀的主流意识,为社会提供一种道德和价值的规范或准则。

48、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与儒家思想是水乳交融的,两者实际上是互相影响,共同构成我国传统思想艺术之画卷的。本文虽侧重于“思想对于音乐的影响”,亦试图提炼音乐艺术中契合儒家传统思想的部分,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49、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50、体现在音乐艺术上,相对于多选择人工材质(金属、标准木材、合金)的西方乐器而言,中国乐器选材多取于自然,并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的独特性,例如琵琶、二胡等。这些乐器相比西方乐器音色更接近自然,因而更容易表现出荀子所说“自然万物”之意境:一架古筝就能奏出海之春江潮水,一支古笙就能吹出大漠孤烟之萧瑟,一曲《赛马》以二胡的“连顿弓”模拟马声,一把古琴就能以泛音的技巧绘出《蜻蜓点水》。

51、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2、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

53、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54、根本原因是当时小农经济形成所带来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多元化带来的思想界不同思想的碰撞。

55、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正在全面融入全球社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目光聚焦。经济上日益强大的中国,迫切需要向全世界讲清楚一个拥有五千年延绵不断文明史的深厚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③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深刻揭示了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阐明中国特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6、应当肯定,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主题是现代化,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完成这一现代化的任务,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但这绝不等于说只有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自发地引导中国走入近代化社会,但中国文化的传统不必然与模拟、学习现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相冲突,东亚各国在学习现代化中的成功就是证明。

57、于长期以来儒学与社会的结合,儒学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百姓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中,成为他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一种生活方式,浸润了士、农、工、商的各个社会群体,从而也渗透到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的诸如制度、器物、风俗等各个层面上,并且在有决定意义的程度上塑造了它们的形态”。

58、②徐惟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网上电子公告。http://www.ica.org.cn/nlb/content.aspx?nodeid=279&page=ContentPage&contentid=7615&tohtml=false,2015–06–0

59、儒家“知天文、识旱涝”(章太炎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它担“天下教化之先声”,有“以一号百”的影响力。所设“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于各地积极办学。亦是维护社会道德、纷乱中凝聚力量的最庞大的文化核心。

60、其次就是在实践上把儒、墨、道、法等多元的文化元素综合起来,让各种文化互相补充、互相作用,而不是独尊一家、排斥其他,这样就能整体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理论上仍要确认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以儒家为代表,这既是中国历史的事实,也是中国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具体操作不同,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和理想必须永远被置于声言的首位,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理想,也是人性的内在要求。

61、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孟子曰:“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仍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本”“人贵”,尽管其目的和含义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和不同,但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家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这种人的理念早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几个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先进思想,儒家思想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获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欢喜和重视,成为一种冲击旧制度的法宝,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在于人要有“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百事义为先,舍生取义。以“仁”和“义”为支撑的“人本主义”观念使儒家思想更具内涵,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社会中得以推及并产生积极作用。

62、其民间音乐被贬低,诗经《风》《雅》《颂》中,《风》是地位最低的。我国的民间音乐直至明清时期才兴起。其受儒家思想影响,音乐在我国历史中长期被统治阶级认为是政治的附属品,职业音乐人,古代的“乐伎”“戏子”的社会地位在传统中国始终不高。对比西方文艺复兴后宫廷乐师如巴赫、莫扎特等人,可以说中国古代甚至没有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音乐家。其音乐体裁创新不大,相比于西方交响乐、协奏曲、圆舞曲等多种音乐形式,中国音乐体裁整体发展中自身突破很少。其因为儒家对于人伦理道德注重“克己复礼”,因此当艺术家具有激烈的创作情感时,其热情往往被“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规范所限制,于是充满音乐张力的作品在我国历史中很少见,而对比西方交响乐的恢弘,变奏曲、圆舞曲等曲式的丰富,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效果、丰富程度都远远落后。这是因为,在儒家思想语境下,音乐政治化、教条化,被紧紧绑扎“礼”的车轮上,一定程度上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3、从个人角度来说,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 “仁义”为个人树立了端正的三观。正如老师所讲:仁包括积极意义的忠与消极意义上的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并成为三观端正者的追求与底线。假如没有儒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有更加优秀的文化作为主流,以至于能够帮助个人树立更加完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更趋近于圣人的高尚品格,我们不得而知!

64、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65、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的动荡中。

66、前人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中庸”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本文亦会详细讨论笔者对于“中和”音乐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之思,同时也将从“天人和一”、“乐与礼合”等视角探寻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儒家思想渗透的脉络与痕迹。站在当下,21世纪距离19世纪末——那个西方音乐文化伴随资本主义的扩张涌入中国的时代已经有百年有余,因此本文将会采用一些“与西方对比”的视角去突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67、在史学上,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史学的灵魂。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历史不曾间断的国家,中国形成了重视历史的传统,历代儒者都重视历史的撰述,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历史观、史学观以及自觉的历史意识。

68、先秦时期,音乐主要是起到辅助礼的作用。作为经常出现于庙堂之上的典章制度,它的“和”促进了人与人交往中的仪式之“和”;进而乐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维护了上层建筑统治秩序之“和”。儒家之所以主张音乐具有“中和”的特征,与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存在着根本联系的观点密切相关。

69、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70、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

71、这种影响包括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两方面。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深刻的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很多作品甚至直接表达出来的就是儒学的思想观念。

72、在西方,中华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华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十七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尔、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华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73、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现代文明内在地包含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紧张,现代文明的突出特色是工具理性的发展,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成为主导,价值理性则相形萎缩。因而与一切古代文化传统如基督教、佛教传统一样,儒家思想与市场化和功利主义的现代化文明是有冲突的。

74、钱茸,《中国传统音乐的含蓄美倾向与儒家文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4卷,24-28页

75、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