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伏尔泰简介(66句)

时间2023-10-23发布admin

伏尔泰简介

1、教师播放《启蒙运动》的纪录片,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讨论:伏尔泰的思想主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欧洲贵族都争相与他结识。如果让你评价伏尔泰,你将如何评价他呢?

2、材料四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利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3、唤醒每一个人认真关心个人的幸福和命运就是最好的启蒙结果。

4、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若弗兰夫人本人的肖像也是冬宫的收藏。

5、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赵氏被奸臣灭门,门客程婴以自己的孩子冒充受死,救出了赵氏孤儿,等到孤儿长大为家人报仇,是一个忠义故事。

6、鉴于这些或多或少的想象和臆测,洛克撰写《人类理解论》,指明了一条从科学上合理解决灵魂问题的路径。“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理性人撰写形形色色的灵魂长篇小说后,现在来了一位虚怀若谷的智者叙说灵魂史。洛克条分缕析人的理性,恰似杰出的解剖学家讲解人体结构。他总是借物理之光以自助,敢于论断,也敢于质疑,对我们不明之物不妄下定义,而是逐步去调查我们要认知的东西。他以小孩为例,逐步跟踪小孩理解力的发展;他看出存在与动物一致的和高于动物的东西,主要征询和请教自己的见证,那是自己思想的良心……洛克在摧毁各种与生俱来的理念并抛却虚荣之后,相信人会思考得出如下结论:我们的一切理念均来自感官。他在调查我们简单和复杂的理念、跟踪所有思维过程时看出人们说出的话语是多么幼稚,我们随时都在滥用概念呀!”洛克被伏尔泰称为法国启蒙哲学家的领袖,法国哲学家以智者洛克的历史剖析方法为取向,完成了从理性主义灵魂说到人的精神自然史的嬗变。

7、培训报班:苏州中公老师:suzhouoffcn888

8、与牛顿相比,约翰·洛克不是大数学家,他未做费力的计算和抽象的数学证明程序,然而这一瑕疵并未削减他的巨大成就。“洛克先生”在关于人的思想和灵魂方面进行启蒙并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伏尔泰在读完洛克《人类理解论》后获得的坚定信念。此文发表于1689年,比牛顿那部自然哲学巨著晚两年问世。“从未出现过比洛克更聪慧,更讲究方法的天才,也从未出现过比洛克更精确的逻辑学家。”先于洛克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思想和灵魂所做的主观臆测何其多啊!其观点各异,从最先的希腊哲学家到笛卡儿,后者将灵魂与一种未扩展的思维物质等同,灵魂与广阔的物质是分离的。此外,认为灵魂是纯精神的思想家有之,认为是物质的有之,认为灵魂会死的有之,认为灵魂不朽的有之,还有人认为灵魂由某些部分组成,另一些人则认为灵魂是单一和不可分的。

9、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一种独立的生活。

10、当然,伏尔泰对儒家学说的研读和领悟,是有一个渐变过程的。他越是深入阅读和思考,也就越是了解了儒家的思想价值。这个价值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伏尔泰简介)。

11、目前,法中两国已建起“空中桥梁”,向中国订购10亿个口罩中的第一批550万个也已由上海运抵巴黎。随着疫情的扩大,对口罩的需求渐增,但文化的差异却依然影响着普通民众是否愿意戴口罩。

12、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13、伏尔泰几乎没有什么原创性的哲学思想,但是他能用自己优美的文笔将枯燥的哲学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

14、材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5、伏尔泰回到法国后《哲学通信》出版,这本书以英国的宗教、政治、哲学、文学为榜样,以此攻击法国当时的社会制度。

16、上述那些话,你可能或多或少在很多地方读到过,而那可能只是伏尔泰诸多金句中的九牛一毛,在他著书岁月中,他每涉及一个主题发表见地,都会令当时文化界惊叹。即使放到现代,大众可能会觉得伏尔泰数量众多的机智和智慧缺乏深度,也很难不珍惜和原谅他。他确实拥有的是一个哲学家的智慧和全面的见解,伴随着对生活的热情,一种对自由和礼仪的正确预言的热情,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心灵战士。

17、伏尔泰在英国时深入了解了牛顿的科学发现,大家熟知的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就是牛顿的侄女告诉伏尔泰,再由伏尔泰传播开的。牛顿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下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当时欧洲上层阶级的通用语言是法语,而把牛顿原著由拉丁文翻译成法文,使科学广泛传播的,就是伏尔泰的密友——夏特莱夫人。

18、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

19、于是,他们几个人一道寻找古内宫。当他们见到古内宫时,老妇人也在那里。老实人看到古内宫已经变得丑陋不堪,他把古内宫和老妇人一同赎了出来。尽管古内宫变得丑陋,为了履行誓言,老实人还是打算娶她。可古内宫的哥哥仍然非常傲慢,他不能容忍妹妹做出有辱出身的事情,不允许妹妹嫁给一个低于男爵地位的人。老实人跟众人商议此事,决定把古内宫的哥哥再还回给船主做划船的奴隶。

20、《哲学书简》 《伏尔泰评述》《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21、为了使《中国孤儿》更易为欧洲观众接受,更具有历史悲剧的特点,伏尔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物——成吉思汗。在某种意义上,《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是成吉思汗的原型,后者保留了他嗜血残暴的个性,并且成为孤儿生命存续的最大威胁。但是成吉思汗的身份又不仅限于此,他具有了几样屠岸贾缺乏的特质:其他是伟大的东方君主,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其他依然保留了某些人类情怀,具有欣赏女性之美与道德之美的能力。这位攻无不克的战将,面对伊达梅的勇敢与执着也为之动容,叹息道:

22、值得一提的是,伏尔泰对中国情有独钟。在伏尔泰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于清朝的乾隆年间。他喜欢儒家文化的宽容,欣赏孔子的以德服人。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开化最早的国家”。中国社会的很多东西,都被伏尔泰拿来当作批判欧洲宗教统治的武器。他觉得中国代表了自由和幸福。

23、如若细化到具体情节的处理,伏尔泰所作的最大改动乃是《赵氏孤儿》中程婴之子,即《中国孤儿》中张惕之子的生死命运。元曲《赵氏孤儿》中,程婴假意卖主求荣,向屠岸贾告发孤儿藏身之地,实则用亲子替代了少主,令仇家深信找到确是赵家遗孤,当着程婴的面处决了他的亲生骨肉。在原剧中,程婴的牺牲精神和忠义果敢完全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丝丝入扣地迎合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事实上,十八世纪部分法国观众和批评家一味强调血亲相残情节给欧洲观众带来的震骇,然而类似弑父或弑子的情节早在欧洲人熟悉的古希腊神话中大量存在。从克罗诺斯在母亲帮助下阉割父亲乌努诺斯,坦塔罗斯杀死并烹煮亲生儿子邀神赴宴,俄狄浦斯无意间杀死亲生父亲娶回亲生母亲,阿伽门农将亲生女儿伊菲革涅献祭给阿尔忒弥斯;美狄亚为了报复背叛的丈夫伊阿宋而亲手杀死一双亲生儿女……对于欧洲读者来说,这些家族至亲相残故事并不陌生。即便在高乃依出版于1647年的悲剧《赫拉克勒斯》(Héraclius)中,也曾出现过就类似的情节:赫拉克勒斯是莫里斯皇帝(Maurice)的遗孤,为了少主不遭到弗卡斯(Phocas)的杀害,忠诚的女管家列奥蒂娜(Léontine)也用亲生儿子换取了赫拉克勒斯的性命。而高乃依对于这样的牺牲精神表示了钦佩和赞誉。可见,至少在17世纪的法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社会并无太大差异,《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救主的行为与希腊神话甚至法国古典悲剧之间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效忠君主都被视作高尚品格。而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文化中,家族至亲间的彼此残杀之惊心动魄更胜过仇人间的血腥屠戮,也更富于戏剧的张力。

24、可见,“仁”字浓缩了儒家学说中所有关于人学的层面。正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最使伏尔泰激动。伏尔泰终其一生,都在不懈追求这种人本主义,积极耕耘这种人本主义。希望将人视为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恰如法国文学史家雷蒙·纳弗所总结的:“他的书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焦虑:人;一个事实:人。”

25、所以伏尔泰认为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与其歌颂帝王将相的功绩,不如重视文明的变迁,以及对历史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26、两人正说着,犹太银行家进屋来享受他的“特权”了。他发现老实人在这里,便拔剑刺向他,结果老实人也拔剑反击,将犹太银行家刺死。几个人正在商量怎么办好时,宗教法庭大判官又进来享受他的“特权”。老实人把宗教法庭大判官也一起给杀了。古内宫正不知所措之时,老妇人建议三个人一起骑马出逃。

27、为解决法国口罩短缺的情况,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卫生部已向中国订购总共10亿只口罩。接下来每周将会有4趟航班来执行口罩交运,通过56次来回完成交运工作。

28、在第五封信里,伏尔泰描述“主教教派”,目的是与他怀着同情心对执拗的贵格派特征的刻画相对照。所谓“主教教派”,系指英国国教圣公会,该教由法定的主教权力主导。主教们从国家而非信徒那里获得权威,这,岂不是很卑鄙吗?于是,“从主教长袍和从神甫及唱诗班成员的白长袍里造出独裁者”,一如博林布鲁克向人们提示亟待思考的。

29、第一次,在他被赶出城堡后,落魄潦倒之际,被两个人邀请吃早餐并邀请他加入保加利亚军队,他觉得“凡事都是为了最美好的而存在”;

30、   邮票的画面取自于洛可可画家莫里斯·德·拉图尔的作品,他为伏尔泰也画过像。

31、所以说伏尔泰墓志铭表面内容简单,实则丰富,他包含的不仅仅是对法国的贡献,整个世界都受到了伏尔泰的鼓舞,所以说他的思想遍布全世界,这是在表明伏尔泰的思想成就之大,一个能为全世界做贡献的人,不需要多余的辞藻来描绘他的成就,全世界这三个字就可以表明他自身的贡献以及价值。伏尔泰墓志铭简短易懂,却也意味深长。

32、他的灵柩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33、该书出版后,出版商被关进巴士底狱,伏尔泰也难逃其罪,自然被通缉。

34、甫抵英伦,他就觅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朋友。伦敦社会对这位才情富瞻,洞达世情,因与高傲的贵族子弟有过节而获刑的作家也感到新奇。不久,他成了英国外交和国防大臣亨利·圣约翰·博林布鲁克的座上宾,大臣是他过去在法国结识的,他对这位“全才”大臣十分景仰。此人是政治家、自由思想家、大贵族、文学爱好者、哲学家和自然神论者。他政治上为英国的保守派效力,尽管他全家倾向于自由主义的辉格党。该党致力于拥护国王,认为议会是自由的真正守护者。伏尔泰在他家还结识了蒲柏、斯威夫特和其他文学界人士。博林布鲁克也关心他的哲学研究,向他推荐洛克、沙夫茨伯里、牛顿和托兰德的著作。受博林布鲁克的激励,伏尔泰开始了从宫廷作家到启蒙哲学家的嬗变。

35、   伏尔泰曾经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被祖国驱逐后在英国生活了3年,在法国国王的默许下回国,之后再次受到迫害在乡间隐居15年。他在普鲁士国王的邀请下前往德意志,后来定居在瑞士费内镇,被称为费内的教长。1778年,伏尔泰以84岁高龄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是伏尔泰人生最辉煌的顶点,乌东就是以他回到巴黎时的样子为原型雕刻的。

36、老树画画,也是如此,幽默诙谐的诗加上自己独特的画。

37、通常我们认为伏尔泰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实际上。他同样也反对无神论,坚信一种理性宗教的必要性。

38、第四次,当他被荷兰的那位好心人雅克救回家之后,又重复了同样的话;

39、伏尔泰在法国并未得到真心的欢迎,所以他转向永恒的自由堡垒。1754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买了一处房产定居下来,并把它命名为德利斯(LesDelices),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终这样安排了自己的生活:既在瑞士,又在日内瓦领土上,同时又在法国享受着独立。”这里有花园,有树木,有鸡,有牛,世界似乎离这里很远。“我在这里生活得如此高兴,”他写道,“以至于我很惭愧。”

40、时而召开百人团会议或平民会议,时而成立雅典刑事法庭或元老院,实行贵族制、民主制或君主制。若以为一个世俗的立法者有可能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

41、《老实人》中历险的情节,是和他的哲理倾向互为融合、浑然一体的。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背景都是虚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但是,荒诞中却隐藏着严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

42、正是在这场论战中,中国传统的典籍——其中主要是儒家典籍——被耶稣会传教士们大量翻译成了西文。至1789年止,四书的全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均已被译成法文,而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已通过节译、改写、简介等方式被介绍给了法国公众。

43、《老实人》作者伏尔泰(1694-1778),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法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一生勤于创作,在许多方面都有不朽的著作,堪称欧洲知识分子的无冕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史诗《亨利亚特》、《奥尔良少女》;戏剧《俄狄浦斯王》、《扎伊尔》;哲理小说《老实人》;历史著作《查理十二》、《路易十四时代》;哲学论著《哲学辞典》、《形而上学》、《哲学通信》等。

44、同样是人,有的人的一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把很多人的人生都过了,也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

45、进了巴拉圭的军营之后,老实人惊讶地看到,司令正是古内宫的哥哥,保加利亚人屠杀的时候,他逃过一死,后来被耶稣会成员给救了。老实人和古内宫的哥哥决定一起去救古内宫。可当古内宫的哥哥得知老实人想要娶古内宫时,大发雷霆,觉得老实人配不上古内宫。争执之下,老实人又把古内宫的哥哥给杀了。随后,老实人跟卡坎波一起易装出逃。

46、接着,他又流浪到荷兰,因为他听说荷兰人民都很富有,而且人人都是基督徒。然而,老实人向荷兰人请求施舍,却遭到警告。后来,他找到了一位慈善演说家,并向他要施舍。演说家问他“你认为教皇是反基督的吗?”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些,只想要吃的。演说家发怒了,拒绝了老实人的请求。同时,演说家的妻子在楼上听说老实人怀疑教皇反基督,便向他头上泼水。这时,一位好心人雅克出于同情,把老实人救回了家。

47、“与其将一个无辜的人判罪,不如错救一个有罪的人。”

48、欧洲最早的大学,都是神学院,教授的都是神学。那个时候,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神学就是一种人类试图解释世界的方法。直到后来,才慢慢有了哲学、历史、医学,等等。直到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科学跟文学并起,才有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启蒙运动的余热不仅诞生了接下来的达尔文、爱因斯坦,而且这种科学理性的精神也一直延续至今。

49、ISBN978-7-301-24935-2

50、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笔名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51、父亲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后来儿子果真身陷囹圄,被羁押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巴士底狱。这是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特殊大牢。儿子因写作而祸延及身。1714年,他中断法学学业,当律师助手,工作无趣,薪水微薄,其旨趣另有所属。是文学把他带进坦普尔城区的社交圈,他撰写了一本小册子反对菲利普·冯·奥尔良公爵——路易十四死后的摄政王(1715—1723)。他嘲讽公爵是投毒杀人犯,还说他是亲生女儿的情夫,同女儿生了个孩子。于是祸从天降,惩罚在所难免,1717年5月16日,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第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起初,他还把此事当成玩笑,以为关押一两个星期便可出狱,为此还供出那批“贵友”。但时间一个月一个月过去,出狱的希望仍然渺茫。终于,在苦捱十一个月的铁窗时光后,他竟然被释放了,这着实让他惊喜了一阵子。

5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53、  更有名的一部作品,是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写的戏剧《中国孤儿》,可谓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54、宗教的不宽容事件让伏尔泰从一个怀疑主义者和温和的嘲讽者变成了一个愤怒的斗士。

55、伏尔泰哲学的出发点是培根的实验哲学,他也特别敬重牛顿和洛克。

56、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三次文艺运动目的都是反迷信、反封建、思想解放、注重人的理性、肯定人的价值。那现在,我们来简要区分一下这几次文艺运动。总的来说,这三次运动一次比一次更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三次文艺运动有个共同的敌人,叫做封建教会和封建制度。文艺复兴是先锋,它的时间大约在1300年代——1500年代(请谅解,我不愿使用世纪的说法,因为总要减一很不方便,我也觉得这样的说法让读者更清晰),它用“人文主义”来“反神权”;接下来是宗教改革,它的时间是1517年——1648年,它用“新的宗教”(基督新教)来对抗“旧的宗教”(天主教);最后是启蒙运动,它的时间大约在1600年代——1700年代末,它用“理性主义”来“建立新的制度”,它不仅批判封建教会、封建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制,还提出了民主制度的构想。我之所以强调启蒙运动结束于1700年代“末”,这是因为,1700年代末期才是启蒙运动达到鼎盛的时期。启蒙运动的武器是“理性主义”,即主张用科学、理性或推理作为知识的来源,而非感知和经验。而正是在1700年代末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各种伟大的科学家和著名的科学理论才出现,比如说,牛顿、伽利略、莱布尼茨、开普勒,等等。这些都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基础。启蒙运动也为同时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

57、在英国,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熟练掌握了英语,了解了英国的主流文化。

58、所幸此次坐牢时间不长。伏尔泰给负责管理巴士底狱的部长寄去请求信,事情就有了转圜余地:在不引起大的轰动情况下结束令人不快的洛汉事件。伏尔泰“乞求获准在狱吏处用餐和见客,还急切请求放他到英国去”。他期盼在英国比在波旁王族专制统治下拥有更自由的生活;他听人说,海峡彼岸贵族与市民的社会地位差异不很重要。王室很快对伏尔泰的命运作出决定,两周后他获准去英国,而且刻不容缓。后来狱吏被告知,伏尔泰事实上已从加来港乘船去英国了。

59、因此伏尔泰认为思想是不能“统一”的,“统一”的思想的观念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思想一定是“正确的”。可是这种“正确”往往是权力大的那一方自封的。

60、作者伏尔泰选里斯本大地震作为背景,一大目的就是抨击神义论。这一观点,当时追随者甚众,其中就有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他曾称“存在的,就是正确的”(Whateveris,isright)。用如今的话讲,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倘若你遭遇了不幸,不要难过,你要相信,冥冥中定有合理的安排,将你的不幸放在更大的谱系里,就是最好的安排。

61、这和我们说哲学家应该过得那种不动心的高贵的“沉思”生活几乎完全相反。

62、2 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邮票2-1966珍藏 金鹿

63、1734年6月10日,法院对该书作出判决,指控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力的尊重”。就在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想不到一本书居然命丧火刑柴堆!当局马上获知“M.deV.”就是伏尔泰,于是下逮捕令。可是此令的执行却被延宕下来。

64、他把法律分为两类,即自然法和制定法。自然法,适用于所有的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不偷盗,不杀人,不淫乱,不撒谎,敬父母,重互助等,这些都是自然所颁布的法律。

65、  让·安东尼·乌东(JeanAntonieHoudon,1741-1828),是十八世纪末伟大的法国肖像雕刻家,法兰西学院成员。1741年乌东生于凡尔赛,他的父亲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附属学校一个门房,乌东七岁时便进入了这所学校学习。可以说,乌东从很小的年龄就置身于美术环境之中,而且他的才华很快就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十五岁时因成绩优秀而获得金质奖章。1764-1768年之间,乌东在意大利学习,之后回到法国。归国后的乌东与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很亲近,受到启蒙思想影响,不同于洛可可的繁复与矫揉造作,乌东的艺术自然而率直的、是对真实的冷静刻画。他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他非常善于塑造人物,自古罗马以来,雕塑史上以肖像为专长的大师,乌东可谓首屈一指。他非常善于塑造人物面部灵活多变的表情,对眼睛的刻画尤其灵动,经他点化过的人物肖像,或英武而睿智,或温柔而含蓄,无不给人以晶莹、透明的丰富感觉。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