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马尔克斯作品(41句)
马尔克斯作品
1、马尔克斯不仅因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还以其深刻独到的文学创作观和美学追求著称于世。
2、 是一部纪实文学,对专制主义的控诉,在没有爱、希望、信仰的世界中不断挣扎作斗争,反应了当时社会下人民对公正、自由的向往。
3、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将有关他的记忆彻底抹掉,让他在她记忆中所占据的那块空间里长出一片罂粟花。
4、Crónicadeunamuerteanunciada
5、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6、★十一场冒险之旅,跟讲故事大师马尔克斯飞升魔幻王国,深入鬼魅地狱,听他玩笑般讲述残酷诡异的故事,在拉美文学、历史、文化、政治等各领域探秘。
7、最近读了马尔克斯的几本书之后,似乎才有点儿懂得欣赏小说了。纯粹消遣性的作品,读过一回,就不想也不必再看的,就不说了。过去,我偏爱那些给人带来幻灭感和沧桑感的小说,读完之后,虽然难以复述情节、梗概,不能再现细节,却给人以真切而难言的厚重感。符合这种标准的小说,大概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金瓶梅》《百年孤独》等少数作品了。
8、当然,他也是一个深刻的智者,时有发人深省的思想。他曾说,“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都无法治愈。”
9、其实,一切早已安排妥当,命中注定那些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最后把我们引领到了今天这个礼拜三。马孔多的礼拜正是埋葬魔鬼的好日子。
10、作为一个重度阅读爱好者,我一直深深痴迷于马尔克斯的文字。从《百年孤独》开始,我几乎阅读了他的所有作品。我一直觉得马尔克斯的文字有种无法言说的魅力,仿佛那样的文字只能是他写出来,而无论你面前有多少本书,一旦你读到那种风格的文字,你就知道,这是马尔克斯的作品。马尔克斯自己曾说:“从我开始创作的那天起,谁也无法阻止我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从他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做到了。我们都知道《百年孤独》,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作品也很优秀:
11、在我看来,马尔克斯更擅长描写细节,被疯狂的现实扭曲的历史,被难以置信的传说弄得晕头转向的人们。小说笔法幽默风趣,细节生动活泼,又与人物和情节浑然天成。
12、市长为接待路过的总督,举行了一个只有男人参加的午宴,而他本人却是女里女气的。还出入意料地,把重金购买的美到极致的女奴当众献给总督,这让总督怎么消受呢?第小说时有警句,发人深省。下面,简单胪列作品中的一些灵光乍现的警句,有些甚至是富有深刻的洞察力。
13、《族长的秋天》以近乎散文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他在难以数算的岁月中享尽荣光,对权力的痴迷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却无法改变“没有能力去爱”的命运,于是他一边用权力的罪恶补偿这无耻的命运,一边在只有母牛的宫殿里沦为自己孤独的祭品。他在自己的王国里随意颠倒白昼,确定节日;要求他下达的命令必须得到执行;在权力的金字塔中,他不相信任何人,不断地背叛同道,肆意地残害生命。因此,才会在自己的荣光中孤独地死去,孤独得连一个敌人都没有剩下。小说写尽了这位族长对权力的痴迷,对同道的背叛,对女人的渴求,对爱情的绝望,对生命的残害,对现实的逃避,以及对孤独的恐惧。作品的重点并不在叙述事件本身,而在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意识层面和内心独白,刻画出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
14、《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
15、★中文版由马尔克斯研究者许志强教授译出,并作长序导读。
16、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17、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往下。
18、“我认为所有我们觉得是恶魔作祟的那些东西,都是黑人的习俗,是那女孩被父母弃之不管的情况下学会的。”
19、作家描绘现实的非常企图,经常导致他用扭曲的观点来看待它。为了试图将现实变形,他会最终丧失与它的接触,关在一座象牙塔里。对此,新闻工作是一种非常好的防范。这便是我一直想要不停地做新闻工作的原因,因为它让我保持了与真实世界的接触。
20、| 投稿请发送稿件至:tougao@vread.cn
21、吉恩•贝尔-维亚达(GeneH.Bell-Villada),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罗曼语系主任,著有《为艺术而艺术及文学生活:政治和市场如何帮助塑造唯美主义的思想和文化,1790—1990》(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海外美国人:在热带长大的外国佬》等。
22、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3、《百年孤独》主要讲了一个家族族长,在斗鸡比赛中做掉了讥笑他的人,后来被缠身,他的妻子从新婚夜开始每晚穿黑色衣,拒绝与族长在一起睡。
24、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25、人类集体的孤独感,造就出勇于反抗孤独的作家———他们在孤独的挤压下,成为一股与孤独敌对(而不是妥协)的势力。
26、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
27、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28、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属于这个家族,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孤独二字。
29、《族长的秋天》虽说篇幅仅258页,但内容翔实厚重。就每一章节而言,小说的情节当然需要读者进行基本的了解,但它不完全具备线性的情节发展。因此读者实在无需耗费精力去过多地确认时空上的锚点、去梳理本就意在打乱有序性的秩序本身,而应将精力放置在感受其意识流的蔓延,而这种感受根植于对语言的感知:作为象形文字的中文和这部充满视觉化并且极具魔幻的想象力非常契合,我们完全可以像观赏一幅画一样去看待每一个句子,那些繁复长句中的并置的词语互相吸附化作这幅画中的一抹曲线。例如小说的开篇:“就仿如进入了另一个时代的域界,因为在权力的空阔藏身之处的废窟中,空气更加稀薄,寂静更加古旧,而事物在颓弱的光线下已模糊难辨。我们走在第一个庭院中,那里的铺地细砖败给了杂草来自地下的压力……”(第1页)
30、“女人天生被赋予了某种自成一套的理性,可以让她们在现实世界的种种机缘巧合之间纵横驰骋。”
31、如若没有在这条河上的航行,就没有爱情可言:这样航行的最好产物就是那些把我们破损不堪的灵魂归还给我们的作品,而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
32、《霍乱时期的爱情》如果你想要了解爱情,那么你读这本书就够了。在这本书中,马尔克斯写尽了世间所有的爱情:忠贞的、自私的、贪婪的、热烈的、平静的,总之,这世上的爱情百态,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故事的风格仍然具有鲜明的马尔克斯印记:两人的爱情始于无意间的一次回眸,之后便开始了这场世纪爱恋。但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永远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人和人之间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了解,或者说很难。阿里萨与菲尔米娜年少时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在一起,当他们错过彼此后,其实对方一直住在各自心里。就像我们如今,很多人与前任分手后,其实心底一直有一个位置。他们经历了等待、守望与疾病,最终在一个动人的黄昏,扬帆远航,再不分开。马尔克斯告诉我们,孤独虽在,但爱是永恒。
33、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34、 青少年必读的世界名著之讲诉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小镇从兴盛走向衰亡,融入了神话、宗教等传奇色彩,反映了统治者的虚伪、残忍,和人民群众的愚昧、无知。
35、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6、然而,女孩没有回答,因为,这时她的姑妈正朝这边走去,她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斯蒂卡·达萨阿姨的原型,因为,她对她的侄女很关注,成了所有想追求路易莎的男孩的眼中钉,但路易莎最终同意了作者父亲的的提议。
37、马尔克斯就从过去、现在、未来三方面讲述了拉开了这个家族7代的故事。
38、《白鹿原》被认为是中国的《百年孤独》,但与《白鹿原》不同。《百年孤独》不仅仅是生活本身,它是一个对生活最真实,最奇幻的譬喻。
39、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40、将军长于单亲家庭,这当然是由于马尔克斯借鉴了史实的缘故:拉丁美洲数位独裁者为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正如马尔克斯借鉴了哥伦比亚独裁者的生前癖好:爱牛如痴,只有牛能够给予他无限的安全感。单亲家庭,仅母亲可以依靠,这样的家庭构造与讲述复杂庞大家族的《百年孤独》完全不同,但作家以将军谜题般虚实莫辨的数次死亡、将军生前经历的多次叛变和镇压,打造文字的浪潮,在人物百年生涯中,塑造宿命轮回。马尔克斯的文字是视觉化的,他以将军睡眠姿势同时也是其临终姿势将这轮回浓缩具象化。读者在阅读的进程中,总会不断遇到关于将军亘古不变的睡前仪式的描写:他将用来逃命的灯挂回到门楣上,将卧室的三道门闩、三个插销、三把门环锁好,扑倒在地上,将右臂当作枕头。正如读者将在书中不断遇到关于将军外表的描写,那是以民众的窥探视角捕捉到的零星标志:细腻如少女般的手,缎面手套,惊愕的双唇,苍白的面孔。正如将军在厕所不断地书写或阅读墙上的文字。正如将军在死亡之夜中,“在一面面昏暗的镜子中看到一个个自己,十四位重复的将军正拿着灯行走”(第253页)。这些不断的重复遵循着西西弗斯的经典苦力规则。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