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茨威格作者简介(38句)
茨威格作者简介
1、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最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2、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茨威格作者简介)。
3、韦斯•安德森:大概六七年前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茨威格,就算听过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直到一次我有意无意地买了一本《心灵的焦灼》。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我很喜欢,马上买回来好多他的作品。这些书一度很难买到,但突然间又都重新再版。我也读了《变形的陶醉》,这本书最近才首次出版。我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一些元素有点像是从他这些书里偷过来的。电影里有两个人物依稀是茨威格本人的写照,一是汤姆•威尔金森演的作家,另一个是那位作家被戏化了的年轻形象,由裘•德洛扮演。不过,其实拉尔夫•费因斯演的主角M•古斯塔夫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茨威格为原型。在拜读了茨威格的一些作品以后,我对他开始逐渐了解,同时意外地发现原来他本人与我通过他的作家语调所理解的那个茨威格其实大有不同。我一直以为茨威格本人其实更矜持一些,觉得他作品里探索的都是令他向往但却从未亲身经历的东西。不过,事实却恰恰相反,书里的情节或多或少都源于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尝试。
4、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有常读常新的意蕴,给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当你遭逢人生的高峰或低谷,也许你会想起,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你曾手不释卷,细细品读,深深思索,任由书中的人性之光辉普照你人生的一隅。(茨威格作者简介)。
5、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8、 “当时,我才发现,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在房间里是多么聪明恶毒,对心灵的摧残是多么严重。关在集中营里,你可能要用手推车去推石头,直到双手破皮流血,直到你的双脚冻僵。你可能必须和二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挤在又臭又冷的小空间里。然而,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脸孔,看到田野,看到广场,看到树林,看到星星。你永远有一些东西可以看。然而,在这个小房间里,身边的事物永远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令人难以承受的永恒。在这里,没有东西可以帮助我摆脱我的思想,摆脱我病态的思考循环。这就是他们的企图。”
9、茨威格传记作品的代表作,德文直译无删节版。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
10、世间一切智者,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11、作者: (奥)斯特凡·茨威格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申文林出版年: 2017-11
12、有人认为,这种爱卑微到了尘埃里。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差距悬殊的,且不说这女子对于男子才华、相貌的倾慕,即使这女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家世生活等等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所谓的矜持,所谓默默无声的爱,那些外人甚至是作者赋于这名女子的种种美好,不过是她自卑的衍生产物。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会有好的结果吗?自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的开脱辩护,甚至是一种武器。只是这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弱者们的最后一搏,以同归于尽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有了那封来信。可悲?毋宁是可怜,甚至是自私。
13、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的小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
14、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15、 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本身。
1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7、不久,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帝就亲自出国留学,并勒令所有俄罗斯人必须向西欧洲看齐。俄国上流社会立即改说法语,并把侵略了他们的巴黎人当作偶像崇拜。
18、韦斯•安德森:“作家”和那位先生呆了一会。他由于本想独处而有些不悦,但也没有觉得特别糟,毕竟有人可以一聊。我特别喜欢这一段铺陈。首先是因为故事的设定在我看来很有意思,我不熟悉维也纳,所以感受到了异国情调,但同时大部分的情节又并非遥不可及,完全可以搬到今天的曼哈顿上演一遍。在我们读者自己的生活中也见识过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与动向。但大多数读者对时代背景下的大量细节没有多少概念,所以就有了一个广大天地可以探索。我记得我被茨威格对男主人公所在的骑兵队的描写给迷住了。那种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在书中得以呈现。.但很快很快读者又会被拉进故事情节当中。
19、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20、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舒昌善 译
21、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22、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23、导演韦斯·安德森和在剧中扮演作家的裘·德洛
2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25、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张玉书出版年: 2007-7
26、《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倾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7、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2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29、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30、还有一种观点是,女主的爱情并不卑微也不懦弱,恰恰相反,她是极其骄傲地爱着一个人。她那漫长又激烈的恋情,一生未吐露一字,原因只在于:他不爱她,她又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不仅不懦弱,还比许多姑娘勇敢的多。她对他从暗恋,钟情,到欢爱,孩子出生,他们俩的关系已经进无可进。她一步步把路走到了头,结局却比从来不曾接近他更让她绝望。因为她意识到,她已经给了她所能给的一切机会,让他走近她,了解她,可无论是那个他不认识的小姑娘,还是与他多次欢愉的女人,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她深知他最爱的是自由,他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从不停留,因为他要的仅仅是新鲜的快乐和短暂的刺激。也许他会因为怜悯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不会觉得幸福,她也不能容忍自己为爱乞讨。整个悲剧的源头就在于她的骄傲和优雅,她忠于的不是爱情里的道义,否则也不会沦落风尘,她只忠于自己。怀着对作家的热忱,她无法勉强自己屈就于人。对自己心意的忠诚和对对方爱情的绝望,混杂成了这种飞蛾扑火的骄傲。
31、 “命运渴望强者和暴君。多年来对这几个人:恺撒、亚历山大、拿破仑,奴颜卑膝地百依百顺。因为命运无以抗拒地热爱着这些和它相像的不可捉摸的生灵。然而在一些极为罕见的瞬间,命运也会因为情绪特殊,将自己抛向一些平庸之辈。在人类历史中,最令人惊奇的时刻是命运之线瞬间落入一位卑微之人手中。这些人被风暴般委以重任,与其说是他们的幸运,毋宁说让他们恐慌。在英雄世界的游戏里,这些鼠辈几乎总是颤抖着将抛来的天命撒手奉还。因为他们而伟大的时刻只是瞬间降临到他们身上,一切错过时机,命运将决不二次恩惠!”
32、韦斯•安德森:你可以看到对于茨威格来说,这一系列形势变化是如何将生活变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不仅仅因为欧洲的每个地方都有他的朋友,他热衷于像集邮一般收集友谊和人脉,还因为他收藏手稿、书籍和乐谱,到处收集与他欣赏的艺术家有关的物品。可到头来这一切,连同他自己的作品,都被夺走、被毁坏,让他再也无法那样继续从前的追求。读《昨日的世界》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他倾注了生命去的经营和创作,那个他所谓的太平世界,那种正变得越来越优雅,越来越自由,对他有着非凡意义的生活,就那样一下子被抹除得一干二净。
33、1948年马克思·欧弗斯(MaxOphüls)导演的同名电影,琼·芳登(JoanFontaine)主演。
34、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徐友敬等出版年: 2018-7
35、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36、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37、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