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孔子的小故事100字(79句)

时间2023-09-12发布admin

孔子的小故事100字

1、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2、“噫!”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3、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4、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5、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6、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7、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8、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孔子的小故事100字)。

9、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小故事100字)。

10、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1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13、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14、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15、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道圣人所传,讲究“一正压百邪”、“身正不招邪”,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取那些不义之财,不做那些违背天地良心之事;不仗着手中的权力欺负弱小无辜,不利用手中的财富损害他人尊严;敬天爱人,光明磊落,才不失为我们正确的人生之路。

17、 孔子沉思片刻,严肃地对子路说:“买主说得对,四八你把帽子给他吧。”子路以为自己听错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既万分委屈,又暗自纳闷:“老师犯糊涂了吧?”可碍于礼数,子路还是将帽子从头上摘下来,递给了买主。买主心花怒放,奚落了子路一番,便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18、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的同时,也成全别人。

20、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大意是说:践行君子之道很不容易,很可能会遇到艰难困苦啊。心中有道的君子即便遇到绝境,依然坚守底线、恪守本分;而心中没有道德约束的小人,遇到这种困境,可能就会丧失底线、为非作歹了。

21、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22、“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23、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保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4、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的时候,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5、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26、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27、老子这把嘴巴全部张开,只见里面只剩下了几颗牙齿。

28、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29、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30、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31、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32、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33、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34、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35、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36、 一看见闵损,大家就说,他就是那个大孝子。认识不认识的,都这么说,都说这句话。

37、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38、·《孔子》动画故事82 -桓(huan)魋(tui) 

39、“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40、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虽然平时默不作声,但颜回是最能贯彻孔子思想,最认真对待学习的人。别人可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干扰而困苦,而颜回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1、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42、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孔子话音刚落,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43、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44、   一“教”一“学”可谓配合默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琴艺求精。

45、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46、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47、 子路看不下去了,劝买主道:“四八明明就一铢钱的事,还是补上吧!”摊主这才发现为自己主持公道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于是连连道谢。可买主却不依不饶,竟将了子路一军:“亏你还是孔子的学生,竟然连常识性的知识都弄错了!你要是不认错,我们就去找你的老师评理去!”

48、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49、”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

50、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51、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52、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53、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54、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55、鲁定公问颜回:“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吧?”颜回回答说:“他确实善于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散失(逃逸)。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君子竟然也会说假话冤枉别人。”颜回退下。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骖马跑了,只有两匹服马回来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越过席站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 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的事,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不明白您是怎样知道的?”颜回说:“我是根据治理国家和其他事务的情况知道的。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的马。你看,现在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他驾驭的马会走失。”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希望能进一步地讲一讲。”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没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自己没有危险的。鲁哀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对他说:“他所以是颜回,就是因为他常有这一类的表现,不足以过分地称赞啊!”

56、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57、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58、 闵损更急了,跪倒在地,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爹,损儿需要娘!弟弟们也需要娘!爹不要啊!

59、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60、   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大概意思是说:这样还可以吧。不过还是不如身处贫穷也安然快乐,即使荣华富贵还能保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不破坏规矩的人啊”。

61、  子路抬手行礼问道:“先生,您选择哪一种呢?” 

62、 战国时期,子路曾随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有一次,子路去集市上买菜。发现一位摊主正在给一人称白菜。称好后,买主付了钱。摊主将钱数了两遍,对买主说:“我说得很清楚,每斤八铢。你买了四斤,应该付三十二铢,可你却只付了三十一铢。”买主斩钉截铁地说:“明明是四八你却说四八这不是坑人吗?”

63、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64、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65、 孔丘弄的是开放式教学,允许课堂上辩论,甚至争吵。辩论争吵的内容自然很多,无所不包,可几乎都没有阂损的份。同学们都说:闵损啊,你是全国有名的大孝子,我们又不谈孝,没你啥事,你一边凉快去吧。闵损只好一边凉快去,有时实在太凉快了,就很想参与进来,同学们仍不让,只让他继续凉快。孔老师呢,也是这个意见。闵损就很受伤。好在孔老师是个明白老师,看闵损实在伤得不轻了,就让大家也谈谈孝,顺便谈谈。阂损的伤就有些好转,却始终不能根治——谈孝的时候实在少之又少。闵损也为之提过意见,但孔老师说,孝不是谈出来的,孝是做出来的。闵损就呆立无语了。孔老师还会拍拍闵损的肩,说:你是大孝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呀。

66、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67、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8、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69、  颜回答道:“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在同一个容器中收藏,尧和桀不可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种类品性不同。我希望辅佐贤明的君主,宣扬仁义道德,用礼乐教导黎民。人民无需修筑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将剑戟刀枪熔铸为农具,牛马可以在平原湖畔放牧。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亲人们再也无需忍受离别相思之苦,即便千年之久也无需担心战争的祸乱。这样,子路不用施展他的勇敢,子贡也无需发挥他的雄辩,他们就都没有用武之地了。” 

70、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71、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72、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73、“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74、“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而言,

75、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76、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77、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的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78、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