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论语有名的句子有哪些(94句)

时间2023-09-03发布admin

论语有名的句子有哪些

1、解读:这也是《论语》里被人广为传颂的一句话。

2、(合诵)北岸&卿卿两位老师精彩演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4、这句话出自花蕊夫人的一首绝句《述国亡诗》。意思是说:"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男子"

5、(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6、出自《三国演义》,这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一点典故了,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这个典故并非正史,而是出自《三国演义》小说。

7、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8、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9、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0、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第四》。

11、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12、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3、  我们中国人可能在接受西方思想的过程之中也会创造出自己的法治,这就是李老师他讲到的他跟林毓生教授讲到的创造性的转化不同,我们喜欢用这个词,创造性的转化,李老师用的是转化的创造性,它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我们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会根据我们中国特定的情势,有新的制度建构。我想这一点的话,应该说也有他的道理。当然了,未来是很不确定的,中国未来的法治建设到底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来,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当然我们也参与其中,我们要有信心。我曾经这么说过,我们的子学时代也有数百年吧,我们的经学时代也有上千年,理学时代也有上千年,我判断法学时代也会有上千年,所以我们今天的法学时代才刚刚走出它的一个门廊。我判断当下中国文化的一个身位是这样:我认为我们当下中国的文化处在理学的末梢,处在法学的发轫萌动之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我们很多人的参与,它的未定性还是很强的,所以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法治模式,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想,我们的法治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些特质吧。因时间关系,我就简单地讲了一下李老师《论语今读》它的意义之所在,我建议大家回头要好好读一下这本书。这是我讲的第三个方面。

14、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公,乔公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刘备。自此便有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嘲笑孙权及周瑜。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思。

15、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忠恕”之道的核心。这句话大家都懂,不多讲。

16、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①,无喜色;三已之②,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③,陈文子有马十乘④,弃而违之⑤。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⑥。’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⑧。”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篇第第十九章》)

17、(译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8、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儒家观念一开始即受到墨家、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的挑战。后在其宗教意义上,又被佛家摧垮了一千多年之后,复兴于11世纪的宋明理学,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期间又遭受耶稣会、道明会、方济各会传教士们的挑战。200年之后,儒家观念又开始承受来自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新教教士濡染,后来日俄两国又入侵,19世纪末西方个人主义、平等民主等启蒙思想受到推崇,之后,马克思主义取得胜利,乃至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发动了“批孔”运动。

19、解读:这句话还是在讲“忠恕之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别人宽容多一点,指责少一点,怨恨、纠纷就会少一点,人际关系就会和谐一点。是这样的。

20、北岸老师精彩诵读李清照《如梦令-雨疏风骤》作者:李清照

21、①知:同“智”。②达:了解,理解。③举直错诸枉:即举贤才,意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安置在邪恶的人上面。④乡(xi1ng向):通“向”。过去,从前。此处引申为刚才,不久前。⑤富哉言乎:涵义丰富的话。⑥皋陶(g1oy2o 高遥):舜的臣子。⑦汤:商朝开国之君,名履,伐夏桀而得天下。⑧伊尹:汤的辅相。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因,毋我。——《论语·子罕》

24、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③。”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④。”

27、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28、当然也有差的。学问差尚情有可原,人品差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某位之前常常在电视上出现的女“学者”,口若悬河地借圣人之言推销她的心灵鸡汤,这样就不好了。

29、(注释)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30、读“四书”等经典,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和无数最聪明、最有智慧、最有本事的国人对话。

31、解读:叶公是楚国的地方官员,本想向孔子炫耀下他治下的地方民风有多好,反被孔子教训了一顿。这句话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伦理学问题:父母有罪,是大义灭亲?还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3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篇》

3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34、  但是到了朱熹这个地方,他所阐发的是一种新的世界,所以我认为他就更进了一层。比如说孔子认为就应该这么做,应该“仁”,你作为一个人,人而不仁怎么行?你这个人没有“仁”的话你讲理有什么用,那是外在的东西,是一个形式的东西。你没有“仁”,你敲锣打鼓有什么用,你这个“乐”有什么用,都没有用。他用“仁”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当时的生活,完成了一个从周礼向“仁”的一个转换,所以一直到今天对“仁”的研究还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吕勇应该知道,陈来写过一本书《仁学本体论》,比如牟钟鉴先生写过一本书《新仁学构想》,我都注意到了。牟钟鉴先生的《新仁学构想》我还没有买来读,但是陈来先生的《仁学本体论》我是反复地读了好几遍,他们依然还在阐发“仁”。我们当然知道近代谭嗣同写过《仁学》,“仁”一直到今天还是作为理解我们的生活的一个核心的基础性的概念。但是在朱熹这个地方,他对“仁”的理解就进了一层,他不仅仅说“仁”就到此为止了,那也就是说从理学家的角度讲,“仁”应当还有“理”在后面,但是我们在《论语》里面看不到这个解释,我们在《孟子》里面就找得到这个解释,《孟子》第一篇《梁惠王》里面的解释是这样的:“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他就用“理”解释了,所以我们平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之爱的内在道理是“仁”,所以“仁”成了一个“理”,是我们相亲相爱的一个基础、根据、道理。你为什么爱你的朋友,爱你的小孩,你为什么爱家庭、爱社会,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所以“仁”是一个爱的基础或者说道理。这样一种解释是不是进了一层?所以在孔子那里只是直观上领悟到了这个“仁”字,但是在朱熹这个地方它就变成了一个事物的道理、一个事理在里头。所以这样一个理学的世界观跟经学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经学的世界观就是停留在世界的一个浮面,活泼泼的一个人文世界。那么朱熹的一个理学的世界观是进到这个活泼泼生命的背后,去看到它的根据。同时把这个“理”的观念充分扩展出来,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的领域,他有他的道理,所以“理”就有很多很多。这是我讲到朱熹在对《大学》的《格物补传》之中所完成的一次思想的重大革命,他革命的成果就是理学观的建立。这种理学观不是我们今天很多学者所指责的那样,所谓的理学家把“理”的观念都生生的套在孔子的身上。不是!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认为这是中国人文思想的一个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一个进展,我认为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一次思想转型或者范式的转型,我讲到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理学的世界观由此而建立。

35、①达:义同“通”,通达。②闻:虚名。③虑以下人:犹言总是抱着谦让之心,把自己处在别人下面。虑,含有都、凡的意思,下人,居于人下。④色取仁而行违:外表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⑤居之不疑:意谓以仁人自居而不加怀疑。

36、有的人就公开承认错误,大家也没太当回事,基本就原谅了。

37、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3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第第三章》)

39、读古史的时候,常常被“托孤”的情节所打动:皇帝即将离世,向心腹重臣交代后事,还没说话,大家已经哭成一片,皇帝也深为感动,说君臣一场也是缘分,天命如此,卿等切勿过于悲伤。这就是“可以托六尺之孤”。

40、1北岸诵《我在我的天空下漫步》作者:舒丹丹

41、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42、解读:颜渊,字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是孔子准备传授衣钵的人,却走在孔子前面,孔子为此极为悲痛。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颜回对孔子的理解也比一般学生要深刻。这就是颜回赞叹老师孔子学问、人格伟大的由衷之语。因是由衷之语,所以千载以下,读之仍令人欣然向往。

43、  还有很多地方也提到“理”,在《雍也》里面也有一处,这个不是很特别,但也还是简单讲一下。《雍也》里面也讲到:子曰:“雍之言然。”雍是个人,“雍之言然”它里面讲的是“仲弓盖未喻夫子可字之意,而其所言之理,有默契焉者,故夫子然之。”这里面就讲到一个“所言之理”,讲了这个意思在里头,这个“理”它就在这个里面又出现了。下一段要更有名一点:“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对自己学生要求挺高的,他认为就是颜回好学,其他人都不怎么样,但是好学的学生死得早,所以现在没有了。朱熹他这里面引了一段程子的话,你们这个资料上面没有,我在这里读一下,他说,程子曰:“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迁。”他是说颜回他为什么不迁怒、不恼怒在别的事情上,他是在物不在己,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又曰:“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这段意思是说喜怒是有内在的道理的,你怒的是对象,但是你怒的根据是什么?所以这是一个反思性的嘛,怒之所以怒,这就是理嘛,这就是朱熹的一个解释,我觉得这个解释挺好。

4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5、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46、古代人学习,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现代人学习,视为了给自己装饰门面,给别人看。

47、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49、这句话出自《国风·鄘风·相鼠》。意思是说"老鼠都有皮,做人怎能不正派!做人不正派,还不如去死了算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作风不正派,还不如老鼠。

50、这首诗说的是,王、杨、卢、骆(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在文学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有一些人却批评攻击他们,杜甫说,不管你们怎么批评,都掩盖不了他们的贡献和功勋,反而是这些批评的声音,要不了多久,就没人知道你们了。

51、北岸诵泰戈尔《她在甜美的爱慕里》作者:泰戈尔

5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5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5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56、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57、 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5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0、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6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6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

63、孔子身后的数千年,不停有人要打倒孔子,可是孔子一直都没被打倒,原因何在呢?

64、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65、解读:人不可无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做人做事方有底线。在《论语》的后半部分,孔子越来越强调“天命”、“知命”的重要。圣人强调“天命”、“知命”的重要,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要懂得敬畏和珍惜,继续力行。

6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6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第第三十章》)

69、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1、10北岸诵《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作者:苏轼

72、1北岸诵《听到季节在空中飞翔》作者:夸西莫多

73、  当然这个法治建构也是非常漫长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像向秦讲的,不要失望,我们未来会有自己的精彩,以后会变得更好;就像罗丹说的,不要做懒惰者,高铭泽说的还要多多地学习,杨梦阳说的最好要踏实地做事情,只有踏实地去做,我们才能做得更好,我们才会有精彩,我们才有更多的希望。所以我就以张扣扣案作为今年讲座的一个结点。当然对张扣扣案怎么判,那是国家的事情,也有人在网络上说学者们在叨叨叨吵什么吵,学者们当然要作为社会舆论的一方,这并不是舆论绑架了司法,没有!舆论绑架司法我认为是一个假命题,没有这回事。法检两家哪会听舆论的,对不对?只是说它的一种判决、裁判里面,裁判规则支配着它,对不对?舆论不会左右司法,只有权力才会左右司法。所以中国的法治建设还漫长得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来读《论语》,读中国文化,我们来考虑当下的身位,就非常重要。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努力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断发挥出光和热,这就是我今天讲到的一些话,也以此与大家共勉。今天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74、(人文纪录)北岸老师精彩播讲《王朝背影-叁》-连播(第三集);感受北京晚清历史的变迁与厚重!

75、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7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7、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译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7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9、大意: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80、(人文纪录)北岸老师精彩播讲《王朝背影-贰》-连播(第二集);感受北京晚清历史的变迁与厚重!

8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8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83、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8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87、而"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大概的意思,是弟子宰予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孔子对弟子懒学的行为比较气愤。所以孔子就说他:"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你这样的人说你都没有用了。"

88、在这些宝藏中,不乏一些至今还流传非常广泛的经典。在日常生活亦或是写作中,偶尔来那么一段"引经据典"的话,好像还能引来崇拜的目光。

89、《论语》不是孔子开宗立派的经典,就像某些宗教领袖那样,也不是一本探讨真理的书,就像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那样,《论语》是一本汇集了种种启发的启示之书,探讨的人生的艺术。

90、师襄听了孔子的话,站起来向他行礼,说:“你的琴艺已炉火纯青了!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

91、中华文化光辉璀璨五千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独特的语言和文字,抒写了无数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例如:中国古诗词、对联、典故、成语、歇后语、灯谜、民间谚语等等。

92、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第十二》)

93、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句子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跟夏天的虫子讨论冰雪,因为它们从来没见过冬天;你不可能跟井里的青蛙讨论大海,因为它们从来没出过那口井。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别人没有见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