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77句)

时间2023-08-14发布admin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1、春秋时代的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更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虽然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他仍然虚心向别人求教。敏学书院的同学们都勤奋努力,虚心好学。不但学习好,纪律,卫生,各个方面都积极要求进步,努力争创优秀班集体。

2、孔文子有劣行,而谥号为文,所以子贡有过困惑而问。孔子德宏量广,乐道人之善,不愿揭人之恶,不因孔圉有错而抹煞其优点,故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形容孔文子之长处,此章可见孔子之心胸。

3、   关于谥号的兴起,古今说法不同,多从《逸周书·谥法解》,认为起于周初。郭沫若先生认为,“当在春秋中叶以后”,“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杨伯峻先生批驳郭先生这种结论“缺乏坚强的论证,而且太与古代的文献材料相矛盾”,举的例子其一就是《论语》中的这句“孔文子何以谓(为)之,文也?”,其二是“托古作伪”的《左传》中的记载。很明显,郭沫若的结论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谥号。在这里,“文也”是指成名。

4、不顾一切地学习,你可以得到很多你当初所不敢想的辉煌。

5、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6、因为这事媒体开始关注张立勇,渐渐地,社会各界开始知道张立勇。

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从另外一面说来,你不懂的问题如果就放在那边不问,到时候做错了,是不是又失掉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大礼?

9、这里只谈到了孔文子勤学好问,其他的也有不光彩的事却只字未提。这也是子贡发问的理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1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大部分的人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而,行与知是彼此独立的个体。知此道理者很多,做到的人就比较少。

13、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14、这里的”太叔“是姓,”疾“是名。目前,太叔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太叔姓并不多见,源起皇族姓氏。一是出自姬姓。

15、最后通过自己努力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托福考试竟然考了630分,这个分数比很多清华在校学生考得还高。

16、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17、好了,今天我们略微普及一下诗词文字。当然来源于“不耻下问”了。

18、其实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不真是什么都比别人强。人获得了社会地位,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技能超出了常人,而不是所有的技能都超出常人。武术冠军未必写文章超过普通教师;大学教授游泳可能抵不上摆渡的老者。

19、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0、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jí)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她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怒,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又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21、演变: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22、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23、   新译:子贡问说:“孔文子凭什么作为而成名的?”先生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样做而成名的。”

24、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25、古人使用语言先要炼“意”,而后再炼“字”;意切,字才可能准。离开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孤立地“炼字”,是下策。前人“一字师”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道理,它给我们的启发已经远远超过某一个字本身的妙处,而从更深的层面激活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知道“为求一字稳”并不容易,但若是做到“稳”了,又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精神享受啊!

26、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27、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8、 这就是我们班,一群快乐的雏鹰,享受着操场上奔跑的欢乐,陶醉在书声琅琅的教室中,更在浩瀚知识的探索之余,接受着老师的熏陶,在一点一滴中逐渐成长。

29、张乖崖问他,则说:“你现在功高位显,奸人蠢蠢欲动而未曾动,今天下统太平无事,你应该感到万幸才对,为何独恨太平无事?有悖情理啊!”

30、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31、后来很多人也都认为“数”改为“一”好,但郭沫若先生却认为,齐已写早梅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烘托,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数枝”没什么不好,因此,“改固可,不改亦未尝不可。”一个推敲语言,一个尊重事实,都能够言之成理,可见角度不同,看法就可能不同。

32、如果你因为不了解那部经典的价值而产生不了对它的兴趣,那更说明你还得要学习;因为经典的价值是在其它一本本分门别类的书籍中辅助表达和验证出来的。

33、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4、    前几天,我被安排做大清楼层的计划卫生,和我搭档的是一位在楼层工作比较久的基层员工。因为之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相对他来说我就是个新人。但是部门主管一上楼层就从头到尾细致的培训了一遍。刚开始的两间房是按照我自己的思路做,效率十分低下。后来搭档的同事就给我讲起了他之前做计划卫生的经验。在他的提点下,我调整了一下两人的分配量。事实证明,确实有效,我们有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从这次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不耻下问,就要虚心求问。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你尚未了解的事情,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哪怕他是你的下属。

3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1)敏而好学,对于能做到大夫的人来讲,必然是非常聪明之人,而这个聪明的人却能做到勤勉好学,实在是不容易。

37、是以谓之“文”也---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3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9、如果你读我的文字到现在还是没有想读国学经典的冲动,那你可以到有学习氛围的团体或者机构里多体验体验,氛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多方面的态度,其中学习态度最可以改变。

40、2004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向张立勇颁发了“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他被誉为团中央树立的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还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有影响的栏目和100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41、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能力弱的人请教求证而为耻。

42、古语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许许多多的疑惑,即便是孔夫子也会不耻下问,发出“余非生而知之者”的感叹,更何况并非圣贤的我们呢?

43、 “努力学习,超越自我”是我们的班级格言;

4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即为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45、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46、这里又出现一个人物,我们还要在解释一下,就是“子朝”。是春秋时期宋国公子。后为卫大夫,卫灵公甚宠幸之。传说这个人长得极为好看,属于美男子一系列,但生性淫乱,作风很差。

47、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先生说:“他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48、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人死之后用谥号来作为他一生行为的评价,像文这样的谥号是非常高的评价。

49、天资聪明却能够孜孜求学,地位高却不耻于向地位低的请教,这样可以称之为“勤学好问”。

50、元代诗人萨天锡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很多人都赞誉有加,唯有一个不知名的老者含笑摇头。萨天锡求教,老者说:“此联虽好,只是‘闻’、‘听’二字意思重复,‘闻’宜改为‘看’。”并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名句。萨天锡即俯身叩首拜为“一字师”。“闻”改为“看”,不但为了避复,而且“看”比“闻”更直观,因而更能表现“厌”的情绪,改后成为:“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51、所以,孔圉大夫有这样的品质,也就能够担当起“文”这个谥号,可见孔子对他的肯定,也向他学习。

52、如果你学习一部经典时,自觉自己的样子会给人腐朽的学究感,那说明你对这部经典还没有真正兴趣;真正有兴趣的人是感觉不到自己学习时的样子,因为那时的他只会沉浸在所学知识中。

53、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5、《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6、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57、导向历,让2017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因字与词而不再平凡。

58、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敏好学,十分谦虚。在古代社会,某些位高权重的人去世之后,人们会给予他们一个赞美的谥号。于是,孔圉去世之后,卫国国君赐予他谥号“文”,世人称他为孔文子。

5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0、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跟随一块嫁过来。

6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任何一个能如此作为的人,怎会不能成名?

62、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63、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64、2)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不耻下问”,为什么?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或者头脑聪慧的人来说,常常会自傲,很少能看得起比自己能力差的人,会忽略其他人身上的优点。而孔圉却摒弃这种看法,向比自己能力差的人学习,通过吸取周围人的优点来不断的丰富自己。这正是孔子做人和做学问非常提倡的地方。

65、他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把拼命学习能带来的巨大好处告诉了我们。我们知道孔子老先生是智慧的,我们就应该对他的话语加以研究,并照着去做;如此,你的收获一定超过普通的大众。

66、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67、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68、“文”的意思,是勤学好问。孔子把它分开来说明,说成“聪敏好学”,加上“不耻下问”,使我们更加明白。孔圉凭这两个优点,追谥为“文”,是十分恰当的。

69、接下来由肖依昕家长为大家进行了国学微课堂——《精忠报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向岳飞学习,学习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最终报效祖国。

70、《论语》讲到,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地向周围的人询问典礼相关事宜,当他问完之后。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孔子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7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2、演变: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73、宋人肖楚才在溧阳主持事务时,有个叫张乖崖的官员请他吃饭。他看到张的案上放着刚写完的一首诗,其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两句,略作沉吟,就提笔把“恨”改为“幸”。

74、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75、本周国旗下讲话的是王昊哲同学,他讲话的题目是《敏而好学》。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他告诉我们,敏而好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勤学好问,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7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