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韦编三绝(43句)

时间2023-08-12发布admin

韦编三绝

1、例句: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韦编三绝)。

2、    囚犯在砍头前吟诗一首,皇帝听后,下令把在场的监斩官都杀了

3、刘老先生读书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他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了若指掌。

4、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5、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竹简有一定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很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7、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8、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9、语法: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或分句,用于书面语,用于庄重场合,中性。

10、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11、今天的知识分子多数是知道“韦编三绝”的,但恐怕很少有人了解,当初形容孔子读《易》的成语一共有三个。由于客观的原因,其他两个没有能得到同样的流传。

12、译文: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13、要想把这本书吃透,没点儿孔夫子韦编三绝的精神还不行!

14、这两例都只用了“韦编三绝”,而未及其他两个成语。总起来看,在全书十八万字的《抱朴子》内、外篇中,“韦编三绝”用了三次,铁擿三折”仅用一次,而“漆书三灭”连一次也没有用上,可见三留一的趋势正逐步明显。

15、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16、春秋时期,孔子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就离他而去,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整理古书,并编写了很多著作。晚年的孔子仍然是勤学研究手不释卷。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孔子在晚年的.时侯开始研究《周易》,他为了把《周易》读懂,如饥似渴地反复学习,他读完第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读完第二遍掌握了它的要点,读完第三遍便有了深刻的理解。”古代时人们用牛皮绳把竹简串在一起,孔子在翻看《周易》的时侯因为次数太多,结果把牛皮绳磨断了好多次,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概括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

17、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丧父,但他勤奋好学,曾拜许多人为师,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他涉猎十分广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钻研,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

18、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一职,但是看不惯鲁定公整天不理国家政事,于是就辞官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并一路向列国推说仁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19、这一章体现了孔夫子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也说明《易经》这部伟大的经典所包含的伟大哲学道理。是部必读的经典。

20、东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21、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三:表示多次;绝:断。孔子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形容读书勤奋。

22、《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23、出处:现代·鲁迅《书信集·致赖少祺》:“但我以为这些方法,也只能随时随地,偶一为之,难以多做。”

24、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5、你乐此不疲地钻研技术,如果再学习古人韦编三绝的做法,脚踏实地一定能琢磨出其中的门道来。韦编三绝成语解释2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6、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东汉初年起,《史记》中本来三语并用的句式,开始出现了“韦编三绝”一枝独秀的现象。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儒林传序》中写道:

27、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8、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他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地理解。

29、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丧父,但他勤奋好学,曾拜许多人为师,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他涉猎十分广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鉆研,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

30、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能够举一反期待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1、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又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孔子不仅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而且还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学生“好学”的重要性,所以,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大教育家。

32、今天,“铁擿三折”和“漆书三灭”这两个古代成语,早已在人们的生活和著述中消失,甚至被收词最称宏富的《汉语大词典》以及所有的大型典故成语词典所摈弃。除非是专家学者,一般人恐怕未必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两个与“韦编三绝”并列连用的同义成语。希望大型的语文工具书今后在修订时能把它们收录进去。

33、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34、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并不只是一个看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一次次不断地重复与温习,需要专注。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没有强健的筋骨,却既能吃到地面上的浮土,又能饮到地下深处的水,就是因为用心专一。专注是一种不可小视的力量,它会在你走向成功的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道是“十年磨一剑”,为了专心做好一件事,必须远离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选准主攻目标,专心致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韦编三绝的意思及故事3(注音)wéibiānsānjué

35、哥哥读书总是习惯反复研读,简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

36、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一职,但是看不惯鲁定公整天不理国家政事,于是就辞官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并一路向列国推说仁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37、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38、杨伯峻《黄季刚先生杂记》:“当时太炎先生赠一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太炎先生是催他写书,他却认为是谶(chèn)语。”

39、三国魏宋均《论语比考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经义考》卷四引。清代马骕《绎史》卷八十六引“擿”作“挝”)

40、韦,指皮绳。这里泛指多次。孔子的时代还没有纸,文章一般用笔(据考证,殷商时已有毛笔)蘸着墨汁或漆写在竹简上。长的文章要用许多竹简,人们用皮绳将一片片分散的简连缀起来,便成了“册”,也就是古代的书籍。上面的引文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这部书,由于经常不断地翻展阅读,以致编缀竹简的皮绳被磨断了多次。以后,“韦编三绝”便成了读书勤奋的典故性成语。

41、牛角挂书:隋末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42、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