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草船借箭真正历史(86句)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
1、曹军开始出战,但很快被精锐的吴国水军击溃,之后就干脆不出来。
2、于是,这些军舰就带着无数羽箭回去。这些羽箭拔出来就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搞到了大量的羽箭。(草船借箭真正历史)。
3、在陈寿撰修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而是载于约130年后,裴松之为其做的《三国志注》中。《三国志注》载:“(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距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4、肯定有防备,他必然会想到借箭。再有,谁会在大雾天攻呢?战起来什么也看不清,只可能自相残杀。
5、由资深专家全新白话文译写,原著六十五回一回未删,语言通俗,生僻字注音,无障碍阅读,带给孩子读得懂、记得住、原汁原味的《三国志》,史学、文学、国学全方位提升。
6、史上真正用草人借箭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当时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各路守军望风而逃,只有张巡没有逃走,而是率军一千多人在雍丘拒敌。当时雍丘守城大将令狐潮叛唐,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合兵四万攻打雍丘。张巡率军从容应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始终无法破城,但守城的张巡军的箭已经用完了。箭是守城的利器,张巡苦思良久,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一天张巡巡视城墙时,看到一个士兵躺在草人旁睡觉,张巡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7、所以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
8、天气干燥;如果天气潮湿,火把根本就燃不起来。
9、这套专门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少年读三国志》,精选优质80克轻型纸张。
10、当然,大风是也必不可少的,若没有风,曹军大部队来攻,东吴的人水性再好也是白搭。再一个,曹操这个人疑心太重,认为敌人确实来攻了,导致损失了十万支箭,哪怕让一艘船去侦察一下,就不会吃这个亏,射了几万去箭之后,普通人都被射死了,他还会射吗?
11、首先一点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草船借箭”这回事是有的。因为不论在正史、野史中都有提及“草船借箭”,但是主角是否是诸葛亮就有待参详了。
12、这是一群乱世群雄的人生之路,不读《三国志》等于没懂三国,是时候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三国了!
13、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14、在资深插画师的笔下,提升孩子的阅读享受,身临其境。
15、在退回大本营的时候,曹操并没有慌着去复仇,而是稳定后方,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将韩遂和马超打垮,彻底稳定了后方,这样他再有所动作的时候,就不会被后方牵扯精力,就这样到了建安18年,曹操整军再攻孙权。
16、这套书中所涉及的成语多达数百个,在每个篇章的末尾,都会一一列出,还会给出成语出处和解释,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17、其中“比之为赵子龙”这一句就是毛泽东修改时亲自加上的。
18、吕布之死和诸葛亮之死,前者品行反复无常,只图眼前利益,最后死于非命;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19、当然,大风是也必不可少的,若没有风,曹军大部队来攻,东吴的人水性再好也是白搭。再一个,曹操这个人疑心太重,认为敌人确实来攻了,导致损失了十万支箭,哪怕让一艘船去侦察一下,就不会吃这个亏,射了几万去箭之后,普通人都被射死了,他还会射吗?
20、无奈之下,曹操命令暂时不要出战,先训练好水军再说。
21、也因此,古往今来无数的名人志士,都将它作为人生必读书。
22、其实当时曹操下令放火箭的话,或许就不会有后续的赤壁之战了。因为当时诸葛亮只有十几条战舰,而且船上只有划船和擂鼓的士兵,还有满船的稻草人。一旦火箭击中稻草人后将会引发火势,船上的人员不够怎么救火?再加上燃烧起来的船只能让曹操看清诸葛亮的虚实,按照曹操强悍的军事能力,果断派遣水军截杀诸葛亮将会是大概率事件,甚至还可以活捉船上的士兵,通过严刑拷打逼问情报。
23、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
24、自然,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吴军武器装备精良,本来也不缺羽箭。
25、比如官渡之战,它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26、“草船借箭”这故事已经家传户晓,在此就没需要再描述了,但大部分人对这故事的理解都是来自《三国演义》,纷纷赞叹诸葛亮的才智但要知道演义就是演义,直接说就是文艺创作而且作者罗贯中生长在元末明初的年代,曾投奔当时割据一方的张士诚阵营以图实现抱负,当时主要割据势力就是张士城,陈友亮和朱元璋 最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这故事是否很熟悉?所以演义的精彩故事主要以一千多年不停被说书者和杂剧者不停修改遗留下来的故事,最重要就是罗贯中自身以三国时期的背景和人物把自己代入,所以老罗的《三国演义》有很强列的个人意识,对人物的定位连三分真都没有。
27、原著六十五回一回未删,给孩子讲透三国真实历史!
28、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29、后来,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孙仲谋(孙权的字)的才能赞叹不已,他由此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生子应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已经对孙权的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30、历史上曹操的能力的确很强,在陈留这种四战之地起兵,然后又依靠兖州这个被黄巾贼肆虐的千疮百孔的地区做基地,接二连三吞并周边的诸侯,通过以战养战保证自己生存,不仅练就了一支精兵强将,而且还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坏就坏在曹操太骄傲,没有继续保持冷静的态度客观分析战局,由此被诸葛亮周瑜得逞,最后经历赤壁之战,丢掉统一天下的机会。
31、这才是草船借箭的原型,《魏略》是我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而《三国演义》则是罗贯中老先生编写的小说,论可信程度,《魏略》比《三国演义》可要真实的多了。
32、给孩子真实的三国历史故事,史学、文学、国学全方位提升!
33、曹操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34、《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35、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36、《三国志》中有哪些人物事件和《三国演义》不一样?
37、从孙权“以船借箭”的历史,到宋元话本周瑜的借箭,再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故事在民间演变的方式,有些普通的历史事件,经过民间流传,文人加工。移花接木插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使演义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更加丰满,从而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各种古典名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是四大名著等大作长盛不衰,得到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重要因素。
38、张巡指挥城内军民拼死抗,数月过去仍然坚守不克,只是城里粮草已尽,武器短缺尤乏箭只。一日他贝士兵在草堆上休息,稻草上面还插着几支箭,突然有了个主意。
39、《三国志》原著中涵盖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而这套《少年三国志》则能够让孩子更快地在心里理清历史脉络,学会抓住核心人物中的核心事件。
40、张巡利用草人从安史叛军那里借箭,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无不为他精彩的谋略所折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倾向,而作为蜀汉宰相的诸葛亮被他塑造为“智慧的化身”。因此他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将“以船借箭”的主角从周瑜换成了诸葛亮,并可能借鉴了张巡的“草人借箭”的故事,将其移植到作品中,才有了今天我们耳闻能详的“草船借箭”故事。
41、他要一探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
42、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43、如此胆识智谋,连阅人无数的曹丞相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但同为《三国志》引用的吴历,记载却不相同,说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经过曹营,曹操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着欢快的乐曲。曹操看见其舟船军队严明整肃,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所以,孙权借箭也是存疑。(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44、“草船借箭”故事发生地的考证认定,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对含山县东关古战场的开发利用也有重要价值。今天含山的东关还留有不少当年古战场的遗迹,如散马滩、点将台等。
45、但是吴国和大名鼎鼎的曹操相比较来说,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在经过多次的搬弄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敌方的回响,彻底的乱了手脚。
46、在《三国演义》第七回中写道: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47、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给草人穿上黑衣,到了晚上命系上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同时城墙上鼓声大作。叛军巡逻士兵赶紧报告令狐潮,由于天黑看不清,令狐潮怕中计,不敢派兵攻打,只是命令手下用箭射,阻挡唐军袭营。如此情况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中计,但已经射出了十万多支箭,张巡得到了十万支箭,缺箭问题得到解决。几天后的晚上,张巡命令唐军从城头顺绳而下,叛军以为张巡故计重施,没有任何防备,唐军乘敌不备杀向叛军,叛军大乱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掉了自己的大营,只得撤退,雍丘保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48、环保双色印刷,色彩柔和,在孩子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呵护孩子的眼睛。
49、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给草人穿上黑衣,到了晚上命系上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同时城墙上鼓声大作。叛军巡逻士兵赶紧报告令狐潮,由于天黑看不清,令狐潮怕中计,不敢派兵攻打,只是命令手下用箭射,阻挡唐军袭营。如此情况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中计,但已经射出了十万多支箭,张巡得到了十万支箭,缺箭问题得到解决。几天后的晚上,张巡命令唐军从城头顺绳而下,叛军以为张巡故计重施,没有任何防备,唐军乘敌不备杀向叛军,叛军大乱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掉了自己的大营,只得撤退,雍丘保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50、草船借箭是小说笔法,事实上它跟诸葛亮没有半丁点关系;
51、就这样,孙权大摇大摆地带着船队围着曹军阵营转了大半圈,甚至还击鼓奏乐了一番。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权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大霸主,也和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着莫大关系。
52、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53、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54、话刚说完诸葛亮命令鼓手擂鼓,震天动地的鼓声很快惊醒了曹军将士,因为雾气很大,曹操一时半会儿看不清战况,只能凭声音判断敌军的位置,然后命令部队射箭。当战舰了一面被弓箭射满后船身开始倾斜,此时诸葛亮又命令掉头,用另外一面船身借箭。接满后船只恢复平衡,诸葛亮命令将士们大喊:'谢过曹丞相赐箭',然后顺江而下回到柴桑。此时天刚亮,周瑜刚好领着部队取箭,得知事情原委后周瑜再一次被诸葛亮抢走了风头。
55、而贾诩认为,我们本次作战的中级目标是拿下荆州,现在任务已经完成,可以消化战果后再重新制定策略。而且荆州的水军实力很弱,长期被江东水军压制,我方的水军也没有形成战斗力,贸然和江东开战胜率不大。
56、其实诸葛亮正在草船借箭的时候,贾诩已经发现了诸葛亮的目的,连续大喊3声:'快放火箭、快放火箭、快放火箭'但曹操不为所动,只是下令射普通弓箭。原来贾诩是本次南征的军师,曹操攻略新野、襄阳的计划都由他制定。后来荆州牧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州有点飘飘欲仙,做好安排后开始攻略江东。
57、几天后的晚上,叛军又看到唐军沿绳索而下,有了上次教训的叛军认定此乃张巡故计重施,遂笑而不备。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这次,张巡命五百兵士从城头顺绳索而下,乘敌不备杀向敌营。叛军大营顿时大乱,士兵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毁营寨,率军撤退十余里,雍丘之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58、其实要论整个曹魏集团最彻底的谋士,那这个人就是贾诩。他洞察人心善于智谋,因为掀开了乱世的篇章被称为'毒士'。曾经设计击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差点要了曹操的性命。后来又在曹操最危难的时候加盟,帮助曹操策划、打赢一场又一场战争,真正意义上算无遗策。甚至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时候已经被贾诩识破计谋,遗憾的是曹操没有采纳贾诩的意见。
59、第一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第二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
60、不过现在经过熟研三国史料的专家们的考证点拨,一致认定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子虚乌有的事,其实是东吴孙权的杰作,只是后来罗贯中将其生搬硬套给了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以显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神奇形象。专家们说,据三国有关史料,孙权在濡须与曹操对峙,一天孙权亲坐一只大船深入曹军营寨,又是打鼓又是鸣金,奏起悦耳的歌声,曹操不敢冒进,只是让曹军用箭射,一时箭射如雨。不久船身向箭射的一方倾斜,孙权就让士兵调转船身,让另一方受箭。当船身恢复平稳后,孙权吹打着乐器音乐,慢慢退出了曹操营寨。曹操为此还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言。对于这件事,陈寿《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载的《吴历》和《魏略》中略有所述。《吴历》中说孙权乘轻舟入曹营观看曹军水寨,曹操禁止手下攻击孙权舟船,直到孙权奏着凯歌离去,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而《魏略》却说孙权乘大船入曹营,曹军放箭,演绎出草船借箭的场景。两个版本两种情况,谁又能说,孙权的草船借箭是真实存在的呢?赤壁之战的具体场景已不可考,《三国志》记载得太简单,至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究竟发生在哪里,专家们尚慭慭然,莫终一是。诸葛亮精于周易八卦,当时孙刘联军究竟如何对抗曹军,其情形真的很难复原,当时究竟有没有诸葛亮、周瑜斗志斗勇,已不可考,草船借箭之事有没有发生,也很难猜测。史料上没有记载,不代表该事没有发生,史料上记载的正确与否,也很值得商榷。
61、比如我们较为熟知的失街亭、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都是虚构的;
62、更利于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和高考作文素材库的积累,加上大量好字好词好句,整体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
63、这套《少年读三国志》专为中小学阶段的孩子量身打造,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用更加贴近孩子的视角和文字来编著,让孩子们读得通,读得懂。
64、南京市梅花山孙权纪念馆,将“草船借箭”列为孙权重要战功之一。
65、草船借箭其实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的局,因为周瑜身为江东大都督又特别爱出风头,自从诸葛亮舌战群儒抢走了周瑜的风头之后,周瑜一直想报仇。检查东吴兵装储备时发现弓箭不够用,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在3天之内造出十万之箭,造不出来依照军法斩首。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周瑜公报私仇但不敢声张,诸葛亮淡然一笑接下了这个任务,表示第三天清晨到江边取箭即可。
66、大部分人对三国的知识,应该都是从《三国演义》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开始的吧!
67、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68、草船借箭,历史上却有其实,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69、根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70、诸葛亮凭空借了曹操十万余支箭,首要的原因是大雾,若没有大雾,他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曹兵一旦发现情况,那十万支箭必然会泡汤。
71、有大风助燃。然而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在大雾天气出船,曹操连诸葛亮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里,天气潮湿,并且是水战,战船更不容易起火,而且曹操又不知道对方的船是草船。如何放火箭呢?
72、话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入长安,唐明皇逃亡蜀地,各地许多将领都纷纷投降。雍丘城县令令狐潮也投降了。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真源县令张巡面不肯投降,反率千余士兵攻占了雍丘城。令狐潮从安禄山处领兵数万,将雍丘城围得铁桶一般。
73、有一天,孙权决定亲自去查看曹营军队部署情况,所以就带着一小队亲兵,亲自乘坐一条船,连同亲兵船队,前往查看。曹操得知孙权亲自来了,怕是有诈,但又怕对自己不利,就命令手下军队士兵严加戒备,不得轻举妄动。
74、读完《少年读三国志》相当于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在精彩的三国历史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
75、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孙权贵为皇室,亲身带领着手下前往对方的敌营一探虚实,但是不料,事情败露,被曹操的探子所发现,但是因为孙权此时并没有完全的登陆,很难将其擒获,所以曹操便立马下令,放箭攻敌,因为孙权一直藏匿于船舱这个地方,才保了一条小命。
76、到了宋代,随着市井生活的发展,兴起了话本这种文学形式。她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以人们日常的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其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在后世发展为说书艺术。话本的内容上也多有历史演义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三国。而且三国在当时就得到了民众的欢迎,苏轼就说过“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描绘了人们听三国的场景。
77、重要的是,在中学阶段的考试当中,《三国志》中的文章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目出现,实在是数不胜数。
78、它既有群雄纷争,也有帝王将相的为政治国谋略,更有英雄豪杰的用人处事之道,而且史料严谨真实,文笔简约生动且严谨。
79、有一天,孙权亲自率领大批战舰去挑战,曹军仍然闭门不出。
80、《魏略》中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大白话的意思就是:孙权亲自乘着轻舟到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其部署。曹操下令弓弩齐发,顷刻孙权的轻舟一侧钉满乱箭,重心倾斜,几乎要翻船,孙权急令掉头,让另一面受箭,慢慢使船的两面均衡,孙权这才命令返回。)
81、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82、其实,这个问题曹操本人也不是没想过,但是要知道曹操面对的可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诸葛亮当然不会让自己放在这种危墙之下。因为采取火攻还需4样重要因素。
83、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84、《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我们都对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很有印象,原因是因为这个典故把诸葛亮刻画的神乎其神,诸葛亮和周瑜打赌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把船上绑满了草人,让曹操射箭,就从曹操把箭“借“过来了。
85、曹操判断肯定是孙权来了,但又不敢出战,就命令水寨的弓弩手乱箭齐射,将他们赶走。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