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法自然(66句)
道法自然
1、在一般词义上,“道”的本义为道路,并由道路之义引申为动词化的取道、经过等,进而再引申出方法、技艺、规律、原则等。
2、老子有不少强调“无为”思想的论述,如“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伪)弃虑,民复季子。”(楚简本甲本一组)“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同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同上)在老子看来,智谋辩术、权术权利、搞欺诈搞阴谋等都是没有用的,必须去掉,民众才能复归淳朴,君王也才会受到拥戴;君王若善于“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需“无为”才能“无败”,需“无执”才能“无失”。总之,这所阐述的都是“无为而治”的道理。
3、自然,就是没有问题。当你此时此刻没有问题时,你此时就是自然的,你就在与宇宙发生共振。当你一直没有问题时,你一直都是自然的,你就一直与宇宙共振。问题一旦产生,自然就在消失。
4、第自主性。动物连交配都是老天在决定,完全没有自主性,该交配的时候,就一定要交配,而且时间有限定,比如老天只给某种动物三天的发情期,这三天就是它的交配时间,过了这三天,再次交配,就要等一年以后了。动物就是按照本能在过日子,它们没有思想,不会创造,也不能变花样。人会创造,老天给了人很大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常听说中国人喜欢自作主张,其实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只要合理,自作主张又有何不可?人性尊严就在于人的自主性,如果一个人样样要听别人的,那他还有什么尊严呢?
5、第四句所讲的是:圣人以无欲作为自己的欲望,且不以难得的财物为贵重;以不学为学,能提醒众人弥补过失,知错而改,辅助万物顺其自然发展,不敢多加干预。
6、道教的众多尊神仙真封号中,许多都注重用“虚”字,如“三清道祖”尊号中都有“虚无自然”的尊称,供奉神明仙真的居处称为“玉虚宫”,而道士在醮坛上唱诵词章也叫做“步虚”,并且大多数步虚词都表达了对虚空缥缈的仙界的向往,许多祖师高道都曾以虚无或虚空为题作文赋词,如三十代天师虚静真人张继先的《虚空歌》等。虚静真人在《虚空歌》中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这都足以说明“虚”为道的本体、“虚无”乃人间最高境界。
7、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8、要了解道家,必须理解老子的思想,而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读懂《道德经》,而要读懂《道德经》,就必须清楚“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9、道是精神性的本体,它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法自然)。
10、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11、社会也是这样。社会一旦倡导什么,就必然出现很多假的、作秀的东西。但最糟糕的还不是作秀。
12、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13、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14、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15、如来,即佛教里说的佛,一个意思。佛,指的是众生皆具的自在清净本性,至纯至善的本性。”
16、道法自然,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如何理解?
17、“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法自然)。
18、“天法道”: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19、“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20、《道德经》中,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话,人们对其“法”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效法”。如河上公的解释就是采用此义,他强调人效法地,安静柔和,劳作而不怨恨,有功劳而不自傲;地效法天,湛泊不动,施舍而不求报,让生长万物,却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不言,让万物自成。而道无所效法,所以自然而自然。(参看《河上公章句》)以“效法”之义解“法”,这一解释流传很广。
21、天人合一:“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2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3、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24、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就是现在的人很喜欢从国外带一些种子进来。比如要降低造纸成本,就需要树木长得快,于是就到全世界去找,终于找到一种长得非常快的树木,然后就把它引进国内。可是,那种树种一旦种植,所有本地的树就都死光了,这种行为不是造孽吗?这种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再比如,某地从国外引进一种小动物,它的到来影响到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就把本地很多动物的生态环境都破坏掉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因为已成既定事实了。
25、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问题一旦被看到,就不可能真正被解决。之所以被解决,是你以为被解决了。也就是你看不到问题了,而不是被你认为是问题的那些现象不存在了。当你观察的能力提升,那些现象又会再次出现。
26、天很公正,它没有私心,它不会保佑任何人。如果天保佑某一个人,那其他人抗议怎么办?天是看你怎么样,它就怎么样对待你,一切靠自己,“自天佑之”把“自”摆在前面,把“天”摆在后面,就是孔子所讲的“尽人事,听天命”——我该做的,我都做了,结果怎么样,我不苛求,我也无权过问。就好比一个人做好了十年的计划,考虑得很周密,执行力也很强,大家也很配合,可三年后,他突然就死了,那有什么办法?
27、释“法”为“法则”之义,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比起以“效法”来解释更好,在句法上,也能保持前后一致,若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效法自然”,这后一句便说不通,若最后一句解释称“道自然如此”,却改变了原来句子的动宾句式,因为前面皆以“效法”解,而唯独后面却作“本是如此”解,很难说得通。
28、“地法天”: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为法则。
29、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30、如来,即佛教里说的佛,一个意思。佛,指的是众生皆具的自在清净本性,至纯至善的本性。
31、汉代的河上公,亦称河上真人,他注释《道德经》的《河上公章句》是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注本。河上公对“道法自然”一段话的解释广为流传。
32、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
33、为什么我的呼吸,那么短浅,只能到喉咙。短浅就短浅吧,那不是问题。为什么我的身体有那么多病痛,病痛就病痛吧,那不是问题。为什么练气那么长时间,还是一点气感都没有,没气感就没有吧,那也不是问题。
34、《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35、“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36、当然,正面积极的态度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欲望和执著。过于追求欲望,迎合欲望,就会远离知足常乐的生活,远离大道,远离一些质朴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反对励志学、成功学的原因。换句话说,我只是反对表面化的东西,反对用美好的借口来掩饰欲望,更反对用任何方式来刺激人的欲望,让人远离质朴本真的生活。
37、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38、不难看出,老子用“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也很少指自由发展,更多的是强调不勉强、不强迫、不干预、不扰乱,不以原则、理念或意愿去干涉,而是任凭其自然而然地生长、运行和发展。
39、而马王堆帛书甲本的论述文字与王弼注本相同。两种版本的文字主要阐述的都是“道”的本原性质,“道”内含阴阳互动因素,矛盾统生发万物。
40、“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是道家哲学理论最基本的命题。“道法自然”所集中阐述的是“道”的本性,而“道”作为道家哲学最根本的范畴,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若是离开了“法自然”的规定性,也就失去了道家哲学的理论本色和思想特征。
41、生态保护最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维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智慧命题下的道教的财富观,那就是“以物种多少论财富”。道教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人类财富多寡的评判标准。《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明确指出,“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和物种延续不绝。它说: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万,为极下贫。由于天地是人的父母,父母贫困,则其子亦贫,结果天地人都为“虚空贫家”。治理天下的圣道,就是让小鸟飞得更高,野兽跑得更远,珠宝更加美丽,植物更加茁壮,圣人更加卓识。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顺自然而不违”,如《关尹子》中所说,天不能使莲花冬天开放、使菊花春天开放,圣人不违天之四季,不逆时之通塞,即不违时长;地不能使河南生产橘柑、使江南生养狐貉,圣人不违地之俗,不逆气之变化,即不违俗长;圣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各尽其能,即不违己长;圣人不能使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驰,当任鱼游水中,鸟腾高空,即不违物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法”自然,“顺”自然而已。
42、“自然”这个名词,佛家称它为“法尔如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无假运用,无假作为,无一法可增,无一法可减。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伦自然之妙。道生万物,而万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从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行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43、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44、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人除了尊重自然之外,还要重视人伦道德。我想,中华文化的中心就在这里了,一个是顺应自然,一个是自我修炼,提高品德修养,没有其他了。
45、依据老子的看法,“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是宇宙生成发展的动力源。而“德”是“道”在社会伦常领域的表现。《道德经》所论述的“道”与“德”,其本性特征就在于“法自然”,所以,离开了“道法自然”这一基本哲学命题,《道德经》也就失去了理论根基。
46、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47、《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48、“法”的本义意是法律、法令,后来引申为方法、方式、范式、标准、法术等,并动词化为效法、遵从等。
49、现在,老人摔倒了都没人敢扶,因为有些老人专门骗钱。我有个学生就遇过这种事。他“撞”了一个老人,结果那老人成了植物人,我的学生非常害怕,觉得自己怎么会遇上这种事。后来公安局派人调查,才发现那老人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故,他老是故意撞别人,撞伤之后敲诈、索赔,这次撞得太过分了,就把自己给撞成植物人了。查清真相之后,老人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了。这都是投机取巧的结果,社会风气被搞得非常糟糕,诚信体系出现了问题。
50、我没说老天公平,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公平这回事,所谓的公平,都不过是人类骗自己而已。就好比我们伸出手来,五根手指头还不一样长呢。可见,人类创造了很多奇怪的名词,都是自己骗自己。老天只有公正,一点不公平,它该下雨就下雨,就算有很多人抱怨,它也不管;它该干旱就干旱,人们再怎么祈求,它都要继续。天都没办法公平,人能公平吗?
51、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文景之治”的形成表明了老子“无为而治”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非常高明的管理理念之一。
52、《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53、第局限性。很多人把局限性忘掉了,认为既然人有创造力,那么人定胜天;既然人能自主,那么我们爱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实际上,根本没有那回事!老天很巧妙地在人的创造力、自主性后面加上了一个更了不起的,就是人有局限性。一个人,不管再怎么能干,最后都是死路一条。
54、“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是以自然的规律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的自然规律为法则。
55、“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56、“道”是个假设性的东西,因为到底什么叫做“道”,直至今天还没有人能够完全弄明白,完全讲清楚。所以,我们只能这么说,“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的范围非常广大,它可以包容所有具体的事物。就像X,它可以等于也可以等于还可以等于无穷大。“道”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道”。可见,它的范围非常之广,可以包罗万象,把所有我们所能够说出来的最高价值都包含在里面。
57、西方的哲学家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以至于他们的哲学家跟老百姓距离很远。但是中国,举凡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圣人,诸如老子、孔子、孟子,都是生活在百姓身边的,他们讲的话,我们常人也有共鸣,而且只要肯,也能做得到。这样才叫圣人。否则如果他们讲的话,只是在半空中吊着,老百姓一点都感应不到,那他们讲的岂不都是废话?
58、我们不能再犯以前的毛病,我们一定要天人合理想跟实际要合所讲的话跟行为要合自然跟道德要合凭天理良心来走未来的路。
59、可是现在的人类自作聪明,觉得这个地方没有某种植物,就一定要种。更离谱的是,人类还改变了植物的食用时间,比如冬天吃西瓜。这都只是表示人类有花样而已!有的东西之所以那里有,这里没有,就是因为那个地方需要,这个地方不需要。热带有热带的植物,寒带有寒带的植物,这是老天很巧妙的安排,现在的人类把它全搞乱掉了。
60、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对“道法自然”的解释通俗而又深刻。南怀瑾先生也将“法”解读为“效法”,但他对“自然”作出了更仔细的解释,他说:“我们现代人读《老子》,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古文不是这样读,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是借用老子的观念。‘自然’两个字原来不一定是合在一起的名词,道法‘自’‘然’,是说它自己当然如此,它的自体当然是如此,不要再问了,不能问下去。等于宗教讲的一样,不要追问上帝是谁造的,信就得救,不要问,再问下去问不到底了。”
61、总之,“道”具有“合三为一”的本质特征:一是本原性质,“无生有”,“道生一”;二是玄妙性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三是混沌无限,“先天而生”,“有乃是无”。
62、这句话的含义就像是一个像死亡宣战的口号,自己的生命以及命运要握到自己的手里,不能被上天所左右,更不能向命运低头,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极强反抗精神,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又与“道法自然”相违背。道家为什么一边说“道法自然”,另一边又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呢?两者之间看似存在矛盾,其实都是我们理解上的错误。
63、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64、两种版本的文字虽不同,但都强调“道”的玄妙本性,“道”可以说明,但不是通常的道理所给说明的,难以说明,是因其出现在万物的初始状态,神秘莫测;可以说明,是因为其为万物的本原,派生出万物,可以借助于万物对其进行了解。“道”是深远神秘的,又是洞悉一切奥秘的门径。
65、再如,王弼注的《道德经》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