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鹬蚌相争的意思(69句)

时间2023-08-02发布admin

鹬蚌相争的意思

1、(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2、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3、“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蚌相争的意思)。

4、(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5、在古代,雨字属于兼类词,因为它的名词义(下的雨,读yǔ)和动词义(下雨,读yù)都是常用义:

6、释义: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7、   ①“有渰萋萋,兴雨祈祈。”(《诗经·小雅·大田》)

8、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9、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0、《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1、   ③“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甲骨卜辞,见郭沫若《卜辞通纂》)

12、两者不肯相舍(✦相舍:互相放弃。✦舍:放弃。),渔者得而并禽之(✦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13、原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二》

14、(方法引路)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5、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记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16、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17、(弊)疲敝;弊病,害处,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疲敝。一本作“敝”,同“蔽”。

18、(释义)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19、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20、《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1、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22、如:《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衣,破读音为“yì”。

23、(方法引路)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4、《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25、赵且伐燕(✦且:将要。),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谓:对……说。):

26、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27、现在,它经常用来描述双方之间的争端;结果是双方都输了;第三方获得利益。

28、今年夏天,电器业者鹬蚌相争,降价促销,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

29、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30、  《阎典史传》:“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骑,破读音为“jì”。

31、(答题指南)苏代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32、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它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

33、     “雨”属于破读中的“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

34、(答题指南)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A项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无实义。C项的“之”是代词,指这件事。D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故选C。

35、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停顿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36、(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2分)

37、在现实利益面前,人是短视的愚蠢的。既看不清形势,也认不清自己。

38、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39、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40、前二例为名词,后二例为动词,都是常见用法。

41、   ④“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战国策•燕策二》)

42、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43、(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44、(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45、鹬蚌相争的出处: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46、“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方:刚刚。✦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而鹬啄其肉(✦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蚌合而箝其喙(✦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47、认真选一选,看看这样的字你还知道哪些?知道答案的你可以留言告诉小编哦!争    挣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太阳终于(  )脱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在崇(chòng)山峻(jùn)岭(lǐng)之间冉冉(rǎn)升起,真像个大红球,又像气得涨红了脸这支球队(  )夺冠军的气势似锐不可当。

48、(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螳螂扑蝉、从中渔利

49、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50、(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51、庄子为啥要讲这个夸张的故事?庄子要告诉人们,二者相争,各不相让。获得的是第三者。记得当年语文老师就是这么讲的。

52、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53、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54、“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方:刚刚。✦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而鹬啄其肉(✦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蚌合而箝其喙(✦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55、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6、(原文)“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57、自古以来呀,只要有人就会有争斗,现在就让个性鲜明的“争”字来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58、“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59、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60、赵且伐燕(✦且:将要。),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谓:对……说。):

61、这就是那个结束了一场战争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得到了利益。

62、破读的规律:破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都是读去声。

63、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64、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赵王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机会。

65、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66、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67、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68、尘市:取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